共两课时,约4400字,对课文分析详尽。
《毛泽东词两首》教案
广东博罗县博罗中学 黄海英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这种体裁的文学常识。
2、 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3、 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词这种体裁的文学常识。
2、 学习《沁园春·长沙 》上阙。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介绍词的文学常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三、学习《沁园春·长沙 》。
(一)、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二)、学习词的上阙:
1、 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作者在开篇三句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明确:时间:寒秋。渲染了秋气清寒、充斥宇内的凝重氛围。
地点:橘子洲头。点明故地,引发情感。
游者: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