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孔雀东南飞》有感
《孔雀东南飞》作为一篇传统篇目,又重新出现在新的课改书上,足见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我在教授这一课时,也有一种常教常新之感。
初一接触这篇文章时,我在教学设想时预备安排四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及古今异义词。2、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着重分析焦、刘二人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意义。3、品味诗中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实际教学中,前两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疏理文章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这首叙事长诗的情节,在这些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才算真正进入到了文章研习的环节中去。
前两课时重知识的梳理,我发现并未调动学生多少学习的兴趣,第三课时我觉得,该让学生感知这首长诗的艺术魅力了。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顾了该诗情节结构,紧接着,按照作者写作顺序,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对于开头,我自己历来非常欣赏这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多么缠绵浪漫而又令人心酸的意境啊!于是,我问学生:“开篇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请问,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者开头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呢?”这一问,哗,一石激起了第一个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兴趣陡增,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兴手法学生在学习《诗经》之后,已经能够轻而易举地作出判断。而针对为什么用“孔雀”而非“乌鸦”“麻雀”的问题,学生则或曰“孔雀漂亮”,或曰“孔雀给人美感”, 或曰“乌鸦不吉利,缺乏美感”, 或曰“意象选择也要注意观感”等等。这样我也就顺理成章的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及意象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含义。这个关于意象选择的问题解决之后,我马上趁势追问:“孔雀东南飞,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这一问可谓激起了第二个“千层浪”,学生意见亦是不能达到一致,或说:“是单飞,因为它五里一徘徊,是挂念其伴侣”,或说“是双飞,课文的图中画了两只孔雀”。对于这个不同意见,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让他们达成共识,即作者以孔雀失偶来喻夫妻的别离,这就将比兴手法之作用引入到分析中来了,所以我顺势让学生归纳比兴手法用在开篇其作用,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