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50字。
粤教版必修(5)
《 雷 雨 》教案
(第1课时)
授课时间:45分钟
《雷雨》(第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时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性格,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并体会《雷雨》中的艺术构思。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讨论问题、台词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师生平等自然的交流,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把阅读交给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另外,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努力探究新课标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了解鉴赏戏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乐于探究问题,从而更好的把握文本。
(2)获得鉴赏戏剧的技能,学习鉴赏戏剧的方法。
4、能力迁移:课本剧相关情节的表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性格。
2、复杂人性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设讨论题,通过开展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雷雨》电影VCD光盘。
五、布置预习
1、依据学习材料,了解作者曹禺及创作概貌。
时代背景
2、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故事梗概
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
相关评论
3、对课文进行兴趣式阅读,明确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
4、在教师的组织下,观看电影《雷雨》,写出观后感。
六、教学过程
* 导入·解题·感知
(一)导入
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同学们,《雷雨》是曹禺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健三郎眼中“丰碑”式的巨著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部作品的一个小片断,来看个究竟!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及创作概貌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三)整体感知
1、《雷雨》第二幕中的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