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30字。
一、山水田园诗赏析示例
一、例题展示
1.2007天津高考试卷:
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答题应从两方面入手: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答题应从两方面入手:景,即写了什么;情,即表达的情感)
2.2007广东高考试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多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分析语言类题目,首先要考虑词语的词性,然后分析其修饰限制、支配的对象等,最后指出效果。“穿”“数”都是动词,都是诗人所发出的动作,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动作?是在什么样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从内容、艺术手法及情感方面赏析下列几首山水田园诗
1.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内容赏析】“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里的风光随着太阳的忽然西落,一切都落下了帷幕,可是池边的月亮却渐渐地东升,笼罩着夏日的大地。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一种闲情,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油然而生。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诗人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因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手法与技巧】1、寓情于景。诗人运用细腻的文笔,通过描写夏日日落月升后,大地笼罩在一片清凉的意境之中,荷风送香,翠竹滴露,而抒写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之情,进而又联想到“知音”,从而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以动写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
2.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内容赏析】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