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20字。汝果欲读诗,功夫在诗外
——诗歌鉴赏例谈
福州高级中学 林金来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较为平稳的一种题型,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目都安排在II卷中,要求以简答题的方式对古代诗词进行较为全面的整体鉴赏,得分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这也直接导致了在这块知识点上得分普遍偏低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往往是综合的,它关涉到理解鉴赏的方方面面,如阅读理解能力,丰富的知识、文化积淀,知人论世,语言表达的规范等。有时,一道题,既考到了诗词名句、文化常识的积累,又考查了概括能力、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即使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点也不是单一的。
例1: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并上生旅葵。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对上面这首汉乐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笔重于“归”,真可谓匠心独运。
C.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民生的悲惨。
D.该诗语言平实无华,情调悲怆幽远,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
这道题考到了诗的体裁、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是比较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答案为D,因为该诗无“幽远”之象。答案的得出,看似简单,其实正是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的结果。
可见,诗歌鉴赏的能力不仅是诗歌的事,诗歌鉴赏功夫在诗外,鉴赏水平的提高需要语文素养的提高。
书到用时方恨少——注重常识的积累
通过试题让考生显露其文化底蕴,区分其深浅优劣,是语文高考选拔性的表现之一。有的学生在做题目时会有这样的感觉,不知从什么方面入手,说白了就是读不懂。究其原因,积累不够当是重要的一点。明明是问表达方式,却大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虽也言之成理,但终因答非所问而一无所获。有时虽然懂得要从哪方面谈,但由于对常识的把握不甚了了,终究失分严重。可见,常识积累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鉴赏这首七绝《春夜洛城闻笛》,首先要明白“折柳”的寓意,古代离别时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即“留”之意,这是文化常识,可见考生应有一定的文化常识的积累;至于“折柳”为何是全诗关键,则要从它所起的作用谈起。如果考生有这方面的常识的积累,整首诗的解读可谓顺理成章,否则“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就难以理解了。
常识的积累包括各个方面。做好常识积累,要求每位考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将各种诗歌鉴赏的知识、术语内化,以便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平时应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还要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的含义(如意境、风格、韵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象征、虚实、衬托,等等),了解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艺术风格。
1.意象特有意蕴的积累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尽管意象不同所构成的意境也不同,情味各异,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