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走近学生──《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7/14 15:29: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0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00字。
让诗歌走近学生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孙村初级中学  张开菊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经历写成的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的想望、痛苦、困惑、思索、信念和经验。这是学生升入初中后所上的第一篇课文,他们仍然具有儿童的好奇、天真、乐于幻想的特点,又具有小小少年开始学会思考的长处,所以我将教学思路设计为:
  想象──看题想象山那边美好的世界
  读懂──诗人登山望海失望而归的痛苦经历
  思索──妈妈的话──“山”、“海”的多元含义
  发现──诗人思索后的感悟
  联想──从知识积累中,例举类似诗人心路历程的成功事例
  体验──从生活经验出发,谈自己的“山”、“海”故事
  品读──加深理解,领会主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导入课文,激发想象,让学生对课文充满好奇,愿学、乐学;反复诵读,直至读懂,在读中感悟诗人儿童时代痛苦的经历;然后思索妈妈的话,对“山”、“海”产生多元化的理解;再回到诗人的成长经历与写诗目的,体会诗人的感悟。从“想象”到“发现”教学部分是紧扣诗歌内容的。而从“联想”到“体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学习形象的诗歌内容,表现的却是抽象的哲理,最先在学生心中的认知方式为印证,所以我设计“联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人成长经历,联想到哪些已知的成功人士的经历也是如此,加以印证,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拓展到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谈谈诗歌对自己的启发,这在知识上是迁移,在情感上是升华,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个性化。
  最后的品读,学生自然饱含感情,带着各自的理解与感触,与作者、与文本作深层次交流。
  【片断一想象】
  师:山那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山那边最理想的世界。
  生1:山那边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生2:是一片绿草如茵、鲜花遍野的世界。漂亮的别墅里人们过着一种悠闲幸福的生活。
  生3:是一片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都市景象,闪烁的霓虹灯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中,宛如仙境一般。人们在湖边漫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生4:是一座繁华的城市,那里有最美丽的学校,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
  师:这哪里是山外的世界,分明是我们同学们心中的理想境界。其实,作者也和大家一样,对外面的世界特别神往,当妈妈不经意说出“山那边是海”后,他心中便有了那神秘的大海形象,以至于毕生追寻。
  反思:导入环节,教师板书课题后,就让学生看题想象,说说自己心中“山的那边”最美、最理想的境界。这样设计,符合刚入初中学习的学生特点,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构想与憧憬,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望,为下文理解诗人对山外世界的想望以及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作心理铺垫。
  【片断二读懂】
  (在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之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