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案例分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8/24 21:43:2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00个字。
  《在山的那边》案例分析
  安陆市王义贞镇初级中学陈建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王顺友,你们知道是谁吗?……对。他是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一个人物。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20年间,王顺友跋涉了53万里,相当于走了21趟长征。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但他心中有“信念的海”支撑着,他在山里头选择的是执着的走下去。人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向往,在前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好啦,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
  [点评]: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运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则很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导语设计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意选定了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来影响学生。王顺友,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一个人物,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导语中的“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信念的海’支撑着……”、“人遇到困难该怎么办?……”与课文的内容紧密关联,很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诗人创作相关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三、朗读、品析
  1、用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诗的节奏、停顿及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中的“山”和“海”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集体读。
  学生读前,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全诗的节奏划分和重音的处理。略加点拔之后,再由学生自由读,集体读。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问题。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生: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是家门口重重的青山。“我”今天的理解是比喻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诗中的“山”由实到虚。
  师;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生:诗的最后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诗中说“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师:回答得好!诗中的“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诗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生:“隐秘的想望”指“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因为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