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740字。紧扣最新人教版文言教学篇目,例句力求最常见最经典且兼顾初高中两个阶段。分类和解读力求最权威和最实用,排版力求最美观和最清晰,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好的归纳,毫无抄袭的嫌疑。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2009版)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435000)胡平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动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秋水》)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 子路率尔而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通“耐”,能,能力(作名词)。 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而后”,才,方才。 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卖柑者言》)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