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5/7 13:15: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16790字。
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2009年4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明月文
周 涛
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惟有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宁静; “露似真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一出手,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最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疆域之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歌颂太阳的,似乎太阳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头”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须温热,撒一撮姜丝。要有一碟花生米,茴香豆更好;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可谓秋之伤情处,不过还有更伤情的,那一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
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越来越圆了,如同宇宙间惟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之光明,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设想一下,那些终生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化,产生过无限遐想悠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留下优美诗句的人,他说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
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匕为月光中的一缕,因而那诗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
(摘自2009年1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把明月比作一个句号,这主要是因为圆月的形状与句号的形状相似。
B.“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句中的“这些”是指“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
C.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巧妙地引用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使得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
D.文章表面上主要是在描写月亮,其实是在借月亮写月亮文化,进而写中国的古老文化,突出中国的古老文化的生命力与特点。
E.“‘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这一结尾巧错歌词来表达作者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
13.文章三次写到“月亮越来越圆了”,请问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4分)
答:
14.文中第四段写道:“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节日。”试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
参考答案
12.AB(A主要是因为中秋节的月亮代表了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的结束;D不单包括对历史的追问,还包括对人生、对未来的思索)
13.(1)这一句在文中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又是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的标志。(2)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由月亮写到季节更替,然后引出对中秋节的叙写;第二部分再由明月写到历代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 (明月情结);第三部分由月亮写到中国的月亮文化,最后点出文章的主旨:中国的月亮文化就是中国古老文化。整个行文思路可概括为月亮——中秋节——明月情结——月亮文化——中国古老文化。
14.(1)中秋节这一节日与月亮密切相关,这一天的月亮是最明亮的,而描写月亮的的诗歌和诗人又非常多。(2)中秋节的气氛是静远的,是富有情调和诗意的。(3)中秋节的明月寄托了中国人伤感而又美好的情感。(4)中秋节的明月涵盖了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文本的小题。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壮悔堂前独徘徊
阚则思
11月初的归德府商丘,已是落叶飘零的深秋了。青砖勾勒的城墙、褐瓦漫顶的城楼和斑驳古旧的牌楼,无不透出一股遥远而又苍凉的味道;素面朝天的千年古城,像一幅褪了色的画卷,演绎着哀婉凄荚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远逝的风雨飘摇的时代。凝望那斑驳的古城墙,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千年归德府,百代风流人,侯方域也许并不是最出名,但肯定是最落寞的,就连那座落在古城小巷里的壮悔堂也显得格外残破、孤寂。正赶上商丘有关部门开始对壮悔堂进行整修,秋风、落叶伴着零落的残砖废瓦,更添感伤怀远之幽情。那是座两层砖木结构的古楼,曾经的雕梁画栋,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走进去,一张黑色的书案后,一男子挥毫欲书,旁边一佳人正为其研墨。这便是《桃花扇》中的两位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而今这两座粗糙的泥塑人物神情竟显得那么呆滞,身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一如那段早已尘封的往事。从那一扇扇半开半闭的门窗望去,里面空荡荡的,充满了遗憾和神秘的气息,一如壮悔堂主人那落寞悔恨的神情。壮悔堂右侧重修的翡翠楼(人称香君楼),如今也是大门紧锁,李香君那一缕香魂早已渐行渐远。
孔尚任一出《桃花扇》,使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成为绝唱。《桃花扇》不仅是明清传奇戏曲的压卷之作,更展现了晚明那个风雨飘摇、日渐式微的朝代的背影。“时穷节乃见”,在“烂若桃花”的晚明,挺身而出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