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2/2 9:17: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24680字。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
一、例题部分
【例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客观题。
【技巧点拨】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锁定有效区间,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如果考查的词语是一个概念,一定要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对含有比喻.举例等的选项要特别注意。
【试题解析】A项顾此失彼,“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但民间已经开始了;B项断章取义,是学术界的观点与实际不符;D项因果倒置,“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后才使“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的信息可知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之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题型分析】本题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的客观题。
【技巧点拨】理清文章脉络,筛选信息要全面;要准确把握文句意思,紧紧围绕文章主旨分析选项是否合理得推断。
【试题解析】 A项无中生有,在原文中并无“经济恶化,财政困难”等信息。B.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二段和第三短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A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受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题型分析】本题是一道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的客观题。
【技巧点拨】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人文知识推断。
【试题解析】D项夸大事实,“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应为“白银的货币化”,“ 开始形
成”应为“开端”。 A.B.C.三项可以根据原文第二段信息推断,均为正确选项。
【参考答案】D
【答题技巧】——论述类文本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在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读题干,锁定答题有效区间。
论述类文章主要功能是介绍知识.传递信息,命制题目时都是依据文章相关字句表述出来的,答案就在文中。只不过,有些题目局限于对某一句话或某一段文字的理解分析,有的是涉及到几段或全篇文章信息的认知.提炼概括归纳。解答试题时,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与题干相关.相符合的句子,认真研究,细致甄别,仔细解读。
2.细心比照选项,慧眼识破“陷阱”
构成试题的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只不过,这些选项是从原文句改编而来,表述形式与原文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命题者采用了另一种表述方式,命题时设置了答题“陷阱”,或将原文句增删词语,或变换句式,从而达到干扰考生判断的目的。考生应该清楚地了解这些误项设置的“陷阱”的方式,答题时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要掉入“陷阱”,误入“圈套”。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将选项语句与原文语句细心比较,明辨异同,识破“陷阱”。答题的基本思路:
确定答题有效区间——比照选项表述——判断选项正误
(二) 常见误项设置常见形式:
偷换概念——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比做彼方面。
答非所问——问的是甲事物,答的却是乙事物,选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的信息指向无必然联系。
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此信息,是命题者以主观臆测的形式故意添加的内容.意思.结论等。
曲解原意——在转述或引用原文时命题者故意错误的解说原文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错误的解说原文的观点.知识等,设置陷阱。
改变特点—— 错说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要注意“已经”“可能”“一定”“或许”“将来”“如果”“必然”“主要”“尤其”“关键”“大概”等字眼。
弄错关系——强加因果关系,八没有因果关系的强说成有因果关系;故意拔高,夸大其词,故意把作用或影响说大。
【例2】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向往平民
郭翠华
①纳兰性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是纳兰性德至死都不曾瞑目的向往。
②而作为康熙大帝的御前一等侍卫,权臣的儿子,满清贵族的公子,纳兰性德却不得不过着另一种生活。他只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马后,四处奔忙。在别人眼里,纳兰性德可谓占尽了风光和荣耀,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张狂。当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顾盼江山时,他飘忽的目光,就像游离的云朵浓缩着无言的惆怅,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官场的生活,他甚至对政治有点厌恶,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然而,他却被命运的缰绳牢牢地羁绊着,不得不成为皇帝御座前的一个尊贵的小摆设。
③纳兰性德只能看着时光水一般地流淌,心疼着自己的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逝,他的心就像一台空磨子,每天都在转动,但挤压出的都是无法诉说的郁闷。
④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纳兰性德走的时候,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他孤寂的目光透过窗棂伸向遥远的天空,天空下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平实的生活。他疲惫的心现在终于憩栖下来,他把自己终于还给了自己。他看见先他而去的妻子正在向他招手,他终于丢下了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脱离了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像一只脱蛹而出的蝶,飞出了壁垒森严的宫殿。那年,他才三十一岁。
⑤而纳兰性德的这一切,却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纳兰词》。在这本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词作的集子里,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纳兰性德。读他的词,如同读他的人,他的那些词就像一朵朵荷,散发出冷艳的馨香。纳兰性德在无奈的岁月里,只能以他的词诉说自己,但他不曾想的是,因为他的词,让我们找到了他。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还找到了一个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兄弟,可以与之终生为伍的朋友。历史只会淹没一切琐屑的不齿的污泥尘垢,而一切人性的光芒都不会被淹没的。曾经,在厚厚的铠甲后面,在英武的外表下,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的纳兰性德所执著的人生理想,正是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纳兰性德则是以他最孤独的方式,以他的词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纳兰性德的人格魅力由此再现,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无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⑥纳兰性德的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满清王朝政权的背后所潜藏的漩涡与险滩,辉煌背后的衰败与没落,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的纳兰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