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192
- 资源简介:
共29张,另有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预习作业
1、谈谈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
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二、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
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生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
生生互动活动二:作者为何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提示: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性格特点分析。
明确: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