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计划及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6440字。
“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计划
编写:何云选
一、题内涵解说专
“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因何追踪历史,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在于学习前人的智慧,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昭示未来。
《历史的回声》专题由三个板块组成,“后人之鉴” 选入两篇史论,苏洵《六国论》和杜枚《阿房宫赋》,皆为兴亡论。“千古江山” 选入两首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个人对江山和历史的咏叹。“永志不忘”所选的新闻报道,一篇是长篇通讯《落日》,是历史的现场实录,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受降仪式;一篇是《消息二则》,记录着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作出的回应。学习《落日》一方面要了解历史,了解我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因日本帝国主义欺凌所受的民族屈辱,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重大牺牲,反法西斯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方面要深入领会课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感情。三个板块又在“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统领下共同承载着积累文言语感、理解文本内容、欣赏章法艺术、培养史识素养等从文字、文章到文化的专题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把握历史、感悟历史的常见文本形式,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常用的样式。
2、通过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对古代史论和怀古词进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从史论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如何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的知识,并能够予以运用。
5、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文本,抒发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6、了解通讯和消息的特点,并通过采访练习写作。
三、课时安排(11课时)
内 容 课 时 页 码
六国论 4 2—8
阿房宫赋 4 9—16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17—2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20—23
落日 1 23—25
四、专题内容解析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熟读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4、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解题,翻译课文
一、导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