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4330字。
课题:咬文嚼字 时数(1 课时)
励志语言:“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课前准备】1、课本、创新设计、导学案。
2、多媒体、双色笔。
【复习回顾】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激情导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方干
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
读过吗,这些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文中例举了那些事例。
3、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一: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5)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⑥⑦自然段 ,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三部分⑧自然段,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二: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作用:(1)郭沫若改台词。说明句式 不同,意味不同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
(5)套语的实例。说明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思考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思考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 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