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个太阳》教案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wps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5/23 0:20: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本教案分两个课时,约9883个字。
三个太阳
黄传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本文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材、巧妙组材来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体会文章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人物与主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对南极的探讨中,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先在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解决课文重点,然后通过对女画家行为、心理、精神的感受,领悟文章主旨,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的教学贯穿其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女画家和南极人身上感受到民族的胆识与气概,领悟崇高的南极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文章是如何围绕"南极精神"进行选材和构思的。
2、熟悉课文内容,尽己所能提有价值的问题,做一个合格的小记者。
难点:
"南极精神"的真正内涵和体现方式
教学突破:要表现一种精神,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一定非常重视,因为环境越险恶,就越能表现人的品质,所以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就在于尽可能渲染南极的恶劣条件。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南极的电视资料片,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对南极有更清晰的了解。本文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运用精读文本的方法分析科考队员在南极的表现,从而感悟南极精神,领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趣导入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赴南极考察,船队包括“向阳红10号”和海军打捞救生船“1121号”。队员包括中国南极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近百名各个专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及负责运输和通讯的海军官兵387人,以及随队采访的新闻记者、摄影师等,共有591人。经过30天的艰苦航行,行程11171海里(2066869千米),于12月26日凌晨5时,胜利抵达南极洲,并用26天,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从此在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中国人的立足点。长城站座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该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在此岛上,除我国的长城岛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与中国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其中最早去南极探险的国家有:英、俄、美和法国。
1985年l1月20日到1986年3月29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第二次考察队共42人,其中包括智利科学家2人、香港摄影师1人(李乐诗)和香港《文汇报》记者1人(阮纪宏)。队长高钦泉。第二次考察队是乘飞机经美国、智利抵达长城站的。
1986年12月,我国派出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共90人,另加“极地”号考察船(38人),总指挥钱志宏,副指挥郭琨、马荣典,考察队长由郭琨兼任。令人瞩目的是在考察队中有一位女画家。去南极考察本来就有些神秘,女画家赴南极,神秘中又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她还在长城站的墙壁上留下了一幅画,画上有三个太阳:一个是中黄色的,一个是淡绿色的,一个是橘红色的。一个敢于永闯南极的女性,一定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这三个不同色彩的太阳也一定是不寻常的太阳吧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