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学案3
- 资源简介:
共2份。
【本节目标】
1.通过文中的几个事例,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2.进行语言锤炼的的训练。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要表明的观点。
【探究活动】
阅读全文,找出作者所举例子,指出它们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意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每一段要说明的重点,然后分析这些例子和要表明的观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是注意从例子和观点的吻合度上着眼。
【讨论明确】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要点二:探究不同文字词语的表达的不同的情感。
【探究活动】
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