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8510字。
第二专题 和平的祈祷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其典型意义。
2. 理解主人公在战争中的遭遇,战争对人的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
3. 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珍视和平与生命。
资料卡片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出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辍学。曾当过办事员,参加过武装征粮队。1922年去莫斯科,当过工人和会计等。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发表小品文《考验》《三人》和《钦差大臣》等。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简称“拉普”),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此后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写作。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14年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至1922年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肖洛霍夫自始至终参加了卫国战争,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他饱经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深深体会到人民的感情,更何况他自己也遭遇到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母亲就是当敌机轰炸他家乡维辛克镇时在家门口被炸死的。在前线,他曾几次遇险。有一次他乘坐的汽车遭到敌机扫射,一颗子弹从身边射过,离他只差二三十厘米。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有一次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时坠毁,他幸免于难,但是受了重伤,导致脑震荡和内脏错位。
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卫国战争时期,共有700万苏军官兵被俘,备受虐待与屠杀,而即使逃归,也不受信任。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苏军阵地。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归并开始平民的生活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狙(jū)击
瓦砾(lì)
一撮(cuō)盐
粘(zhān)住
翘(qiào)尾巴
胡诌(zh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