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读书——《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点评
- 资源简介:
约13290字。
【名师课堂与观察】
“少教多学”,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读书
——《归去来兮辞》课堂实录点评
执教:青岛十九中韩炳秀 点评:青岛普教研室周宏锐
(原刊于《教育艺术》2014年第9期)
【说明】这是一节在泰安举行的“山东省教学能手”公开展示课,采用的是借班上课的形式,这种上课形式在对文本的解读、对话活动的开展、教学生成的调控等方面,无一不考验着执教者的教学智慧。在这节课上,韩老师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根据文本的特征,设计学习活动,在多种形式的诵读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敢读、会读,最终体会到诵读的美好,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了一节灵动、厚重、扎实的古诗文诵读鉴赏课,体现了“以生为本”“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师:同学们在初中时学习过陶渊明的作品,能说出几篇吗?
生:《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师:从这些作品中,你觉得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大声地说着各自的意见,显得很兴奋)淡泊宁静,率真自然,崇尚自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对陶渊明这么熟悉,能不能讲一个能反映他人品的故事呢?
生:(举手,跃跃欲试)
师:好,这位女生,请你来讲。(学生讲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师: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次拂袖而去让他感到内心特别愉悦,终于遂了自己的心愿,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于是就将自己的心情写了出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去来兮辞》。其实这只是他辞官的一个引子,那么他真正的辞官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读序言,用笔画出说明他辞官原因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点评】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实现以下的几个目的:一是复习旧知,了解学情,再次明确教学定位,通过交流可以知道学生对陶渊明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其作品所表达的基本情感也有了简单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这堂课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就是“咀嚼文字,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而不应该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这篇辞抒发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设置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做好充分的铺垫;三是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学习。这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