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36
- 资源简介:
约7080字。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并能在品味语言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3.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明确“咬文嚼字”的真实含义。
4.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5.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
灯谜:书虫|啃书|秀才会餐——咬文嚼字
故事导入:
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和冯玉祥的两支部队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由于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了“泌阳”,这场战争就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省的“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西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结果,冯玉祥的部队误入泌阳,殆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后人就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若不是多了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的部分章节就要改写了。
可见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差万里,所以,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