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总复习(第一轮)语文现代文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3 15:42:3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4500字。本复习指导是新近编写用于新一届高三师生的指导和训练资料。
高三年级总复习(第一轮)语文现代文阅读
李国斌
  一、高考考纲说明中的现代文阅读考点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解读
     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要从事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能力.。目前,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材料包括了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在高考试卷中,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或科学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选这样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而文学作品类,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当中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客观选择题,阅读材料有时候选用社会科学类文章,有时候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出现在第一卷;另一块是主观的文字表述题,一般选用文学作品,基本上是选用散文;出现在第二卷。现在为了复习和训练的需要,分成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文学作品类三大块进行编写。
三.、客观选择题 
  【考点剖析】
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2.从考点来看,一般包括:
(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
(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
3)筛选并提取信息,
(4)归纳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
3.从题型看,都是Ⅰ卷中的单项选择题,一般为4个小题,12分,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
     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
①语意的单一性,一个用语,一个句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②表达的直白性,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曲笔。
③相对的纯理性,情感成分不多。
     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都会向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反映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否则,它就没有阅读价值。其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大都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传达出来的。所以,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这类文章,就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它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近年来,高考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题基本上着眼于这三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将概念、判断、推理隐含其中来进行。
1.一般的考查内容
①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
②新发明的依据。
③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
④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
⑤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
⑥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
2.干扰项的设置
    干扰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答题时,一定要仔细比照原文,特别要留意以下几种干扰项的设置情况:
    ① 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21小题的D选项就可说是有意混淆范围的大小。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而【D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许多。
  ② 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③ 已然、未然有意混淆。
     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6小题选项就是把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成了已经带来的问题。
   ④ 以偏概全。
     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5小题的A选项就是用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已经推广种植的品种概括了在实验室种的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
  ⑤ 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⑥ 因果颠倒。
    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
    如1999年高考题18小题B选项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B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⑦ 误划类别。
    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⑧ 无中生有
    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提出这种说法。
    例如,1999年高考题  第20小题的【B项】"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就是如此。因为从【原文】第二段看出,科学家们认为传统的关于冬眠的奥秘的解释,只是没有触及冬眠的根本原因从而推测冬眠最终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科学家的新发现只能说明他们的认识深化了一步,并不能说明他们怀疑或否定传统的对冬眠奥秘的解释。
   ⑨ 偷换概念。
     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比如1999年高考题,第17小题的B选项,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错的。因为【原文】第一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2. .答题方法和程序
  1.初读。快速扫描,有个大体印象。
  2.再读。逐句快读,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等,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
  3.精读。看清题干要求,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确定答案。这一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