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试题(15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15份打包,Word版,含答案)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10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11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1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13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14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15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3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4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5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6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7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8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2017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综合练9 Word版含解析.doc
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规范提醒] 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9分,用时10分钟左右。做题前仍要先整体阅读,梳理出文章的主干信息。可以边读边勾画圈点,只读一遍,把握全文内容即可。然后进行比对性阅读,即把选项与相应的原文放在一起比对、判断。无论是读文还是做题,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细心地阅读和比对,千万不可心浮气躁。另外,注意使用优选法,即便是有把握选对该项,也要把其他选项看完并比较,最后确定答案。,下面以两篇文章为一组,训练用时控制在25分钟内。
综合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
答案 C
解析 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选项中强调的是礼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B.“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C.“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从而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答案 C
解析 此项混淆了“刑”和“令”的作用。原文说的是:“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论语•学而》《孝经注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费孝通认为“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敬老与育幼两个方面上。
B.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C.文章引用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D.文章引用“四海之内皆兄弟”“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答案 C
解析 “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智慧与道德
肖群忠
智慧总是与伦理道德相关,道德智慧是智慧的主要形式。智慧是知识、德性与境界的统一。道德与智慧的结合,就成为智德。智德不仅是西方的“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之首,而且也是孔子所讲的“三达德”即知、仁、勇之首。道德智慧或智德的内容主要
……
(二)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规范提醒] 考场上做文言文的时间与其总分值大致相当,为15~20分钟。做题前,先整体阅读,包括正文、注释、题干等内容;做题时,要依据题干所涉及的文本范围进行细读;代入法是考场上的重要方法,几乎每一道题均可代入原句、原段中去检验,要注意此法的使用。下面的训练以两篇文言文为一组,每组用时为30~35分钟。
综合练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丁母忧”是指李士谦的母亲有病,李士谦悉心照顾她,等到母亲去世后,他消瘦得只剩下骨架。
B.古代每至春秋二社,一些豪门贵族之家一定要宴请宾客,尽兴饮酒,喧哗嬉闹,
……
(二)限时规范综合训练
规范提醒] 古诗鉴赏题考场用时10分钟左右。做题前,先把诗歌至少细读三遍,直至读懂,这个环节约5分钟;作答时看清题意,因分赋点。答题要有层次,角度相对丰富。,下面的训练以四首古诗为一组,每组用时约为40分钟。
综合练5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幽州夜饮注]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做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 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6分)
答:
答案 描绘了正值秋深风冷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的景象,从而突出了边城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
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感情基调。
(2)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答:
答案 “恐美人之迟暮。”婉曲而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
2.(2015•唐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综合练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材料一
我国有自然村落230多万个,比如炎黄故里、大禹故乡等等,古村落孕育出中华的文化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著名学者冯骥才对此颇为担忧:“根据调查,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里,我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我们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来没有这么快。”(2015年3月11日《文汇报》)
村庄不仅是中国人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还是礼仪的发源地,传统伦理的根基。从这种意义上说,村庄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保护村庄就是留存人类的农耕文明,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就是见证历史沧桑的变迁,赓续先贤前辈的集体记忆。只有从文化自觉的高度认识村庄,村庄才不至于消失,村庄原始风貌才有望保留。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村庄”以全新的内涵进入我们开发的视野。不是大拆大建、大挖大填、大砍大伐,而是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是急功近利、千村一貌,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步子放慢些,把规划做得好些、再好些,真正让乡村回归自然本色。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任何一个人、一个群体都无法割断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母体之间的精神联系,在他们身上也总带有难以抹去地域文化传统影响的深刻印迹,因而才懂得乡情、乡愁之可贵。还乡为了祭祖,为了寻根,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寻找由特定亲缘、地缘、宗族等构成的社会连接脐带,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宁静。这对于当下急剧变化、浮躁不安的年代来说,可以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不因走得太快而丢失了灵魂。
一个完整的村落,不仅是具有建筑表象的物质空间,还是具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精神层面的文化空间,这就使得古村落的保护意义更加重大。
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国家历史文化记忆,一种历史文化的民族情感,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内涵。“记住乡愁不仅要保护青山绿水,更要留住人民创造的文化和他们的文化情感。”
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就记住了乡愁,记住了乡愁也就记住了回家的路。(《记住乡愁就记住了回家的路》
2013年12月20日《福建日报》)
材料二
华西都市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怀旧”。人们追忆家乡,追忆过去。您认为乡愁是什么?
谭继和:乡愁是一种故乡情感,除了是实体上的故乡,还可以是一种精神家园。从哲学层面上说,乡愁就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地方。故乡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从而不会迷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