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等24份)
- 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
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测)-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讲)-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测)-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讲)-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3+名句默写与名著阅读(测)-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3+名句默写与名著阅读(讲)-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3+名句默写与名著阅读(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测)-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讲)-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5+辨析或修改语病(测)-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5+辨析或修改语病(讲)-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5+辨析或修改语病(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6+语言运用之衔接(测)-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6+语言运用之衔接(讲)-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6+语言运用之衔接(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7+语言运用之补写(测)-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7+语言运用之补写(讲)-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7+语言运用之补写(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8+语言运用之图文(测)-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8+语言运用之图文(讲)-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8+语言运用之图文(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doc
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测案)
(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九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送 李 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答案】CD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C应为感叹自己。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5分)
【答案】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审题,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本题既是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又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泪”应是悲愁的情感,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然后加以概括。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第一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第三联中“少孤为客早” 写出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2、(17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下列小题。(10分)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表达技巧(练案)
【基础训练】
1、(17届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答案】C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掌握。选项中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1)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点睛: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 ,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2这里要注意,表现手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出题者可能说的是广义的也可能说的是狭义的。广义上的表现手法可以等于表达技巧3表达技巧的范围最广,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
……
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讲案)
讲目标
1.了解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与思想情感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形象与思想情感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诗歌中的形象
【真题导航】
1、【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
专题18:语言运用之图文(练案)
【基础训练】
1.(17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下面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行动计划主题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标,并说出每一构图要素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答案】(1)是汉字“文”字,又是一条飞动的龙,龙尾是长城墙。(2)草书的“文”字,寓指“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的涵义;动态的龙,是中国公民的象征,意表全民参与,积极投入到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的行动中;城墙(长城)造型,代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表达了保护旅游资源的愿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情景扩写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和提出建议。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结果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考生解答此题,抓住画面内容中的关键提示“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行动计划主题标识”,,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述寓意。学。
2.(17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下图是关于“土豆翻身当主粮”的图画材料,请你阅读此图后,完成题目。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6分)
(1)土豆能当主粮的优势有哪些?(不超过30字)
(2)土豆要进行推广,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超过30字)
【答案】(1)易种植、易贮藏、易推广、饱腹感更强、比做配菜更健康。(2)①提高加工工艺。②需要政策资金扶持。③需要扩大种植面积。
3.(17届河南省南阳信阳等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具体的数据从两个角度拟写一则结论。要求:不超过40个字。
【答案】2012—2016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逐年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却逐年缓慢下降(降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图文转化中的图表题。解读图表的流程:源信息(图表)→ 观察认读→ 分析理解→ 归纳概括→ 文字表达。本题主要是针对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的调查统计表,注意表中的最大数字和最小数字,以及增长速度的那条线,从而得出:2012—2016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逐年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却逐年缓慢下降(降低)。
4.(17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四次质监)下面是某公司员工离职流程图,请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