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考点突破配套训练(江苏专用)
- 资源简介:
约779480字。
目 录
(江苏专用)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1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1
考点一 正确使用实词 2
考点二 正确使用成语 6
专题集训 1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1) 18
专题集训 2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2) 22
专题二 辨析并修改病句 27
考点一 辨析病句 28
考点二 修改病句 38
专题集训 3 辨析并修改病句 40
专题三 提炼语意 44
考点一 下定义 45
考点二 提炼要点 47
考点三 提取关键词 49
考点四 新闻概写 51
考点五 图文转换 54
专题集训 4 提炼语意(1) 59
专题集训 5 提炼语意(2) 63
专题四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7
考点一 选用句式 68
考点二 仿用句式 69
考点三 变换句式 72
专题集训 6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75
专题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80
专题集训 7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84
专题六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88
考点一 简 明 89
考点二 连 贯 90
考点三 得 体 93
考点四 准确、鲜明、生动 95
专题集训 8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1) 97
专题集训 9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2) 101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06
专题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06
考点一 文言文整体阅读 108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13
考点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25
考点四 识记古代文化知识 129
考点五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129
考点六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136
考点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40
考点八 辨析文句意义 143
考点九 归纳内容要点 146
专题集训 10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 149
专题集训 11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 153
专题集训 12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 157
专题集训 13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4) 162
专题八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 167
考点一 怎样读懂诗歌 169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形象 177
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182
考点四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87
考点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98
专题集训 14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1) 203
专题集训 15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2) 206
专题集训 16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3) 210
专题集训 17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4) 213
专题九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16
专题集训 18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37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241
专题十 小说阅读 241
考点一 小说整体阅读 245
考点二 分析情节结构 249
考点三 分析环境描写 255
考点四 赏析小说形象 260
考点五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263
考点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65
考点七 鉴赏作品艺术技巧 267
考点八 探究作品意蕴 272
专题集训 19 小说阅读(1) 275
专题集训 20 小说阅读(2) 278
专题集训 21 小说阅读(3) 281
专题十一 散文阅读 284
考点一 散文整体阅读 286
考点二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93
考点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97
考点四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02
考点五 鉴赏艺术技巧 306
考点六 探究作品意蕴 308
专题集训 22 散文阅读(1) 312
专题集训 23 散文阅读(2) 314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317
考点一 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 318
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323
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26
考点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29
考点五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31
考点六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33
考点七 赏析作品内涵,探究作品意蕴 335
专题集训 24 论述类文本阅读(1) 336
专题集训 25 论述类文本阅读(2) 339
专题集训 26 论述类文本阅读(3) 342
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346
考点一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 347
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51
考点三 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53
考点四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55
考点五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357
考点六 对文本进行探究性解读 358
专题集训 27 实用类文本阅读(1) 360
专题集训 28 实用类文本阅读(2) 362
第四部分 写 作 365
专题十四 考场写作的基础等级 367
考点一 符合题意 367
考点二 体现文体特征 369
考点三 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371
考点四 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373
考点五 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375
专题十五 考场写作的发展等级 377
考点一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 377
考点二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378
考点三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380
考点四 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82
考点五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语言富有表现力 384
考点六 见解新颖 385
考点七 构思新巧 387
考点八 推理想象独到 388
考点九 个性色彩鲜明 389
专题十六 考场写作的常用文体 392
考点一 考场议论文的写作 392
考点二 考场记叙文的写作 398
第五部分 加考内容 407
专题十七 文言文阅读 405
专题十八 名著名篇阅读 411
专题十九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 453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题1:(2017•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励精求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第一空修饰的对象为工匠精神,根据语境,应填入“精益求精”。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第二空修饰的对象为作品,根据语境,应填入“耳目一新”。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入“美不胜收”。 答案:A。
题2:(2016•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与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入“与众不同”。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机敏:机警灵敏。“敏锐”和“机敏”的区别在于:它们虽然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后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入“敏锐”。浮躁:轻浮急躁。焦躁:着急而烦躁。“浮躁”和“焦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浮浅,后者重在焦急。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入“浮躁”。 答案:B。
考纲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情提要 江苏常设考点。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近年来多采取设定语境、提供近义词、要求选用实词或成语的形式。从2012年开始,命题材料改为一段话,要求根据语境从几组近义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成语填入语段的空缺处;2013年仍然采用了选填近义成语的模式,但材料由一个语段变为三个独立的句子;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命题材料形式相同,均为一段话,考查内容同为两个实词一个成语;2017年又回到了2012年根据一段话选填近义成语的模式。试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总体上看,江苏卷对词语运用的考查,题型基本稳定。
复习重点 词语包括实词、虚词和成语。重点是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实词复习重点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虚词复习重点是副词、介词和关联词。成语的复习重点在于准确把握成语的来源、本义、引申义以及使用的对象、褒贬色彩等;难点在于对语境变化的把握,对近义成语细微差别作辨识和选择。
能力突破 解答词语题,应注重训练下列能力:①对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②对词语使用对象的准确把握;③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句子感情色彩的准确体悟和判断;④辨识近义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考生可借助本书《附录》作积累,通过“对点训练”“专题集训”等强化训练来提升辨析词语的能力。
考点一 正确使用实词
一、考点概述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种。考查频率较高的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考查的主要对象是近义实词,命题的角度主要涉及实词的功能、意义、色彩、范围和用法等。
二、考点类型
类型1 语法功能
许多近义实词,发音或书写相似,但因其词素不同,其词性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也就不同。词的语法功能决定了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规则,违反规则,就容易造成错用。
[典 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通过几代技师的努力,我厂终于生产出了有口皆碑的佳酿,它口感________,气味芳香,成为我厂的“招牌酒”。
②理想的美,是创建高洁的人格,发育丰腴的肌肉,________外延都要达到完全的深境,而不是像绣花枕头一肚草似的,仅存其表面之美。
③在焊接的过程中,温度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无法充分熔化金属,就会影响焊接质量。此时如果加入一些________,能够促进金属熔化。
A.淳厚 内涵 熔铸
B.淳厚 内含 熔剂
C.醇厚 内涵 熔剂
D.醇厚 内含 熔铸
[典题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醇厚:形容词,(气味、滋味等)纯正浓厚。淳厚:形容词,淳朴。根据语境,句①是指佳酿的口感,应为形容词作谓语,应填入“醇厚”。内涵:名词,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也指(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或指内在的涵养。内含:动词,指里面包含有。根据语境,句②应为名词作主语,应填入“内涵”。熔剂:名词,指熔炼、焊接或者锻接时,为促进原料、矿石或金属的熔化而加进的物质,如石灰石等。熔铸:动词,熔化并铸造。根据语境,句③是指“在焊接的过程中,熔化金属”,应为名词作宾语,应填入“熔剂”。 答案:C。
类型2 语义差异
近义实词的词义差别不在迥别,而在微异。差之毫厘,就可能造成错用。
[典 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国首个儿童家具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已于8月1日起正式________。
②为加快推进麻城市创新________先导区建设,该市着力破解阻碍创新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