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试题(27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1/1 13:54: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64
  • 下载点数: 7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20171214157.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八写作训练精练二十四审题拟纲一20171214131.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八写作训练精练二十五审题拟纲二20171214132.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二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精练三分析结构特点和作用20171214133.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二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精练四分析物象意蕴和作用20171214134.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二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精练五赏析表达技巧20171214135.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八把握古诗思想感情题的两个关键点20171214136.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六多项选择题的设误点及对策20171214137.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七精赏巧句的两个关键点20171214138.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七语言表达和运用精练二十二徽标转换中徽标寓意的联想角度20171214140.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七语言表达和运用精练二十逻辑推断式仿写题的突破口20171214139.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七语言表达和运用精练二十三流程图转换的“流程”20171214141.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七语言表达和运用精练二十一表文转换的大思路与小细节20171214142.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七语言表达和运用精练十九语句补写题关键三策略20171214143.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三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精练八赏析描写和叙事艺术20171214144.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三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精练六分析情节结构特点和作用20171214145.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三文学类文本之小说阅读精练七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20171214146.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四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精练九选择题的精准选择20171214147.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四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精练十主观题的筛选概括20171214148.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精练十二文言断句的阅读及答题技巧20171214149.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精练十三古代文化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0171214150.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精练十四文意概括分析题的命题特点与定位比对20171214151.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精练十五三大翻译得分点译到位二关键虚词译到位20171214152.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精练十五三大翻译得分点译到位三特殊句式译到位20171214153.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精练十五三大翻译得分点译到位一关键实词译到位20171214154.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五文言文阅读精练十一文言疑难实词词义推断方法的综合使用20171214155.doc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二选择题选项的精读与推断20171214156.doc

  核心题点精练一 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
  核心题点精练一 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
  2017年《考试说明》论述类文本阅读新增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作为回应,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卷都在第2题中出现了有关论证分析的选择题。作为一种新题型,考生不大可能再用比对法做该题了,那么,该如何做该题呢?今年是初考论证,题目比较简单,明年肯定会加深的,那么,做这种类型题的成熟方法又是什么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心雕龙》之学:“龙学”还是“文心学”
  与“《诗经》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文心雕龙》研究亦成为专门之学。学界对“《文心雕龙》之学”较为通行的称呼则是“龙学”,笔者认为委实不妥。
  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龙图腾的民族,龙的文化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与皇帝有关的龙袍、龙椅到人名的广泛使用,如冯梦龙、成龙;从民间的舞龙灯活动、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习俗,到“画龙点睛”等成语文化。如此悠久、丰富、广泛的中国龙文化研究,自然也就形成了专门之学——“龙学”。显然,“中华龙之学”与“《文心雕龙》之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文心雕龙》之学”研究界人们已习惯于“龙学”之名称,但学界之外,人们就对这两种“龙学”难免混淆。
  昭明太子萧统领衔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历代学者研究不辍,遂形成了“文选学”。刘勰与萧统是同时代的京口人,具文友关系,又具知音赏识关系,刘勰还直接参与了《文选》的编选事宜。《文心雕龙》与《文选》所涉及的篇目大多相同,二书在选文标准方面亦有不少相似之处。既然“《文选》之学”可称为“文选学”,那么“《文心雕龙》之学”自然亦可称为“文心学”,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文心雕龙》书名由“文心”与“雕龙”组成。李庆甲先生认为,刘勰所说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是探讨文章写作用心的意思,即论述文学创作的原理。“文心”一词提示了全书的内容要点,在书名中处于中心位置。“雕龙”一词出典于战国时代的驺奭,所谓“雕镂龙文”,是极言其功夫精深细致。“文心雕龙”的意思就是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因此,书名可译为:华美细致地阐述为文之用心。
  刘勰自己认定“文心”乃《文心雕龙》之简称。他在具有总序作用的领军之作《序志》篇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所谓“文心”,就是讲作文的用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序志》篇末“赞曰”中的最后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八个字,颇值得玩味。其“文果载心”,简而言之,岂不就是“文心”之谓吗?既然刘勰已经认可“文心”指代《文心雕龙》,那么,我们称其“《文心雕龙》之学”为“文心学”,岂非天经地义?
  翻检《文心雕龙》全书,涉及“文”与“心”的字不胜枚举。仅就“心”字而言,全书就有一百多个。而“文”与“心”对应而用的句子也不少,如《哀吊》第十三篇“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丽辞》第三十五篇“夫心生文辞”等。由此可见,“文”“心”二字出现频率之高与关系之密切,是鲜明而突出的。它与“文心学”的构成,自然具有内在因素的关联作用。
  由上观之,用“文心学”代称“《文心雕龙》之学”,优于“龙学”这一称谓,堪称《文心雕龙》全书主旨精神最契合、最精美的体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夏民族崇尚龙图腾,悠久、丰富、广泛的龙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中国龙文化之研究,自然形成了“龙学”。
  B.学界普遍把“《文心雕龙》之学”称为“龙学”,此“龙学”与“中华龙之学”是毫无关系的两种专门之学,容易让普通人混淆。
  C.研究《文选》之学称为“文选学”,而刘勰跟萧统关系密切,且参与了《文选》的编选,故“《文心雕龙》之学”称为“文心学”合情合理。
  D.《文心雕龙》书名由“文心”与“雕龙”二词组成,专家认为刘勰所说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探讨文章写作用心之意。
  答案 C
  解析 原因不全,缺失了最重要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雕龙”一词出典于战国时代的驺奭,“文心”一词出自涓子的《琴心》和王孙的《巧心》,可见刘勰为书命名,讲究字字有来处。
  B.作者引用《序志》篇末“赞曰”中的最后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意在证明刘勰自己认为“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
  C.针对学界将“《文心雕龙》之学”称为“龙学”的现象,本文作者援疑质理,拒绝盲从,表现出学者“深思慎取”的严谨治学态度。
  D.本文多角度论证论点,与“文选学”称呼类比,探讨题目中两词关系,援引刘勰的话,指出“文”“心”二字在书中的特殊地位等。
  答案 A
  解析 “‘文心’一词出自涓子的《琴心》和王孙的《巧心》”错,刘勰只是采用了“心”字,“文”字是他自己选用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心雕龙”是指“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其中,“文心”是主,“雕龙”是从。
  B.刘勰自己也认为“文心”可指代《文心雕龙》,证据可在他的具有总序作用的领军之作《序志》篇中找到。
  C.“文”与“心”二字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两字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是密切,其表现是鲜明而突出的。
  D.“文心学”之称优于“龙学”之称的主要原因,是“文心学”能最精美地表现、最完美地契合《文心雕龙》全书的主旨精神。
  答案 C
  解析 “两字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是密切”错,原文是“‘文’与‘心’对应而用的句子也不少”,“对应”不等于“对比”。
  一、增强整体阅读意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就是能够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种题型就是针对这一本质来考的。因此,它比往常任何时候更需要整体阅读。考生先要把文本整体阅读一两遍,弄清楚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段落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的重点概念有哪些、哪些是
  ……
  核心题点精练二十四 审题拟纲(一)
  核心题点精练二十四 审题拟纲(一)
  二轮复习阶段,不少考生在作文复习方面除了积累一些素材,完成综合训练的作文外,基本上“无事可做”,只有少数考生能坚持练笔。其实,二轮作文复习必须积极“有为”,除了梳理自己写过的作文,坚持积累与练笔,打造自己最优秀的范文外,剩下的莫过于坚持天天审题、拟写提纲训练了。尤其越临近高考,越要加强审题、拟写提纲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热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事物。它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风尚、民族心态等。近年来出现的热词有:新常态、供给侧、葛优躺、洪荒之力、绿色通道、工匠精神、司法改革、记得住乡愁、常回家看看、雾霾、网络暴力、中国式过马路等。
  当下的中国到底是怎样一个中国?请从以上热词中选择两到三个来呈现你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和思考,准备参加国庆69周年演讲。要求选好热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审题立意提示:考生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关注材料,更要关注“任务指令”。这里需要注意“选择两到三个来呈现你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和思考”“准备参加国庆69周年演讲”“选好热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等要求。下列角度,仅供参考:
  ①攻坚克难,满怀信心。我们身处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共筑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可结合新常态、供给侧、司法改革、洪荒之力等热词,描绘中国人民在“新长征”路上满怀信心、攻坚克难的情形,表达为实现中国梦,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
  ②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的温饱基本解决,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可结合葛优躺、网络暴力、中国式过马路等热词,说明精神文明、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社会发展的危害,表达对现状的忧虑,对改革和对祖国前途的关注。
  ③注重人文精神,促进和谐发展。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可结合绿色通道、记得住乡愁、常回家看看等热词,阐述现代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表达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解和愿望。
  (2)拟写提纲: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古今多少蕴含民族情怀、担当意识的名句化育一代代中华儿女,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800字。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审题立意提示:根据试题引述的材料内涵和标题“担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①担当是一种态度。我们需要铁肩担道义的气魄,舍我其谁的勇气,不计较得失,不在乎流言,让自己成为基石,担当起家庭、社会、民族、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
  ②担当是一种行动。担当即“当仁不让”,面对河南农村的艾滋病人和留守儿童,杜聪用无疆的大爱、陈为军用冷峻的镜头来担当;面对被无辜屠杀的中国人,被屡次掩盖、遗忘的历史,王选用正视来担当,张纯如用真相
  ……
  核心题点精练二十五 审题拟纲(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听天由命,有人扼住命运的咽喉;有人尽人事而知天命,有人知天命而尽人事;有人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人知其不可而不为。不同的态度,往往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也往往源于不同的态度。
  你最赞赏上面的哪种人生态度?请以材料中相应的那句话作为立意的前提,提炼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书写工整,文体规范。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审题立意提示:材料中列出了六种人生态度,考生可从中选一种写作,也可以综合写作。“听天由命”指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指看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尽人事而知天命”指最大努力地对待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至于结果如何,则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只能看命数如何,听从老天安排了。“知天命而尽人事”是在已经知道规律、处境、局限甚至结局的情况下,直面人生的困境和低潮、笑对人生的沧桑和沉浮,仍然心平气和尽心竭力地把事情做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知其不可而不为”的意思是认命,不会去突破。选择其中一种态度写作,要兼顾其他几种态度。
  (2)拟写提纲: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田波是一名拉面师傅,因其拉面时“妖娆”的舞姿而在网络爆红,面馆生意因此好了不少,为此,田波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田波与餐馆老板就加薪问题发生了分歧。面馆老板游先生说,田波走红之后就膨胀了,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拉面师傅了,面也拉得少了,而且网红效果也有限。对于店方的说法,田波也承认,原本餐馆里的拉面几乎一半都是他拉的,红了后拉的面确实少了,但因他的爆红,面馆的名声大了,生意也好了。
  对于田波要求加薪的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写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审题立意提示: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写作时要抓住矛盾的核心问题,选准一个角度,即“妖娆”的拉面
  ……
  核心题点精练二 选择题选项的精读与推断
  考生做论述类文本常有急躁情绪:不通读原文,不细读选项,急于将选项与原文对比,而选项到底在说什么,有时甚至都搞不清楚,然而有些问题只要精读选项就一目了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莫言的小说语言风格独特,里面所隐藏的力量感、速度感是一般作家所没有的。很多人批评他,觉得过分粗糙,远谈不上精粹、谨严,这些都是实情。莫言喜欢放纵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他似乎也无兴趣字斟句酌。但莫言语言的粗粝、驳杂,未尝不是他有意为之,他似乎就想在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洪流当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莫言是北方人,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如果要他和别的作家,尤其是南方作家比精致、优雅,这绝非他的长处。况且,文学语言的风格是丰富的,精致只是其中一种。
  莫言的长处是他的激情和磅礴。那种粗野、原始的生命力,以及来自民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莫言所追求的语言效果正是泥沙俱下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极具冲击力和破坏力。有些作品由于过分放纵,节制力不够,也未必成功,但无论你是否喜欢,都能令你印象深刻。有些作家一天就写千儿八百字,他习惯慢,细心琢磨,一字一句;有些作家则崇尚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莫言显然属于后者。
  莫言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中间夹杂着大量的民间口语、俚语,但又不是刻意的方言写作。保存在山东方言里的一些古语,譬如锋利说成“风快”,漂亮说成“奇俊”,天气很热说成“怪热”,这些词,现代人也能理解,用在小说中就显得古雅而有趣。莫言的小说语言是多重的、混杂的,未必规范,但有活力,而且狂放、恣肆、汹涌,这是在别的作家身上未见的。有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譬如汪曾祺的小说,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装饰性,也很少用形容词,但你能感觉到他的语言是讲究的,用词谨慎;格非的小说,书卷气很浓,他用书面语,有时还旁征博引,但也不乏幽默,这和他一直在大学教书有关;苏童的小说语言你能感到南方生活潮湿、诗意的氛围;贾平凹的小说语言有古白话小说的神韵,也有民间的土气。莫言的语言风格比他们更为驳杂。莫言的语言有时是对生活的模仿,充满聒噪的色彩,有时是对传统语言的挑战,是一种狂欢。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在语言上,更有狂欢精神,亵渎的、嘲讽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深情的,汇聚于一炉,斑斓而驳杂,有时也会令人不快,但这就是莫言,一个为他自己的语言世界所塑造的莫言。
  这种写作风格、语言风格的不同,和作家的气质、个性相关,甚至和作家的身体状况也有关系。鲁迅写不了长小说,他的文章越到后来写得越短,这和鲁迅所体验到的绝望感有关,他从小说写作转向杂文写作,就表明他对小说那种迂回、曲折、隐蔽的表达方式已感不足,面对深重的黑暗现实,他更愿意用短兵相接、直抒胸臆的方式把自己所想说的说出来,所谓“放笔直干”,就是这个意思。这不仅和鲁迅的思想体验有关,也和鲁迅的身体、疾病有关。莫言的小说则有大量的长句子,这点和鲁迅不同,他体魄强健,气息是不同的。
  (选自谢有顺《莫言小说的特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小说的语言粗粝、驳杂,具有力量感和速度感,显得狂放、恣肆、汹涌,这是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B.莫言有意追求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语言效果,他的小说语言谈不上精粹、谨严,甚至有些作品过分放纵,不够节制,未必规范,显得粗糙。
  C.莫言不崇尚精雕细琢,不习惯慢写作,而崇尚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的激情和磅礴。因此,其小说语言难免斑斓而驳杂,令人不快。
  D.莫言并不愿意守旧,他将各种语言风格汇聚一炉,令读者印象深刻,不管读者是否喜欢,正是这样的风格塑造了莫言。
  答案 C
  解析 因果不当。“令人不快”只是“有时”,不是肯定性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家的语言风格与作家的气质、个性有关,也与作家的身体状况有关,在对比中指出了莫言小说中有大量长句的原因。
  B.文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列举汪曾祺、格非、苏童、贾平凹小说语言上的特点,在对比中指出这些作家崇尚精雕细琢,他们的语言虽然也多样化,但莫言比他们更为驳杂。
  C.选文前三段通过分析、举例、对比,阐释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表现,最后一段指出了莫言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综合运用了议论、叙述、说明等手法,分析论证了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形成原因。
  答案 D
  解析 没有用“叙述”的表达方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莫言用普通话写作,其中又夹杂着方言、土语、俚语、古语,但又不是刻意用方言写作,因此他小说的语言极具冲击力,对传统语言极具挑战性。
  B.莫言的语言风格不仅与他的气质、个性有关,甚至与他的强健体魄也有关系。
  C.莫言正规教育只读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不高,这决定了他做不到让他的小说语言精致优雅,因此他选择粗粝驳杂来作为自己小说语言的特色。
  D.文学语言的风格丰富多样,南方作家的精致优雅是一种,北方作家莫言的粗粝、驳杂也是一种。
  答案 C
  解析 归因不当。莫言小说语言的特色与其文化程度有关,也与他是北方人有关。
  一、精读选项
  1.分析结构:读出对象,读出层次,读出内容要点。
  2.分析内容:读出选项核心内容,读出相关限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