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打包7套)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2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1/7 20:23: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打包7套)(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分析传主的形象含解析201712201115.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每周一测含解析201712201116.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二含解析201712201117.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含解析201712201118.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含解析201712201119.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含解析201712201120.doc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5周周末培优含解析201712201121.doc

  分析传主的形象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名师点睛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一定要回到原文,注重阅读效果,提高提取信息的效率。阅读人物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从而快速锁定文中的关键信息。相关“纲目”主要有:
  1.线。即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即要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的细节。
  3.理。即要弄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即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神湾“啄木鸟”
  周立耘
  ①“当!当当!”层峦叠嶂的雪峰山深处,不时传来啄木鸟尖嘴啄病树般笃实而锐利的声音,不仅给这片寂静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气,也牵动着我们的好奇之心。
  ②跨过神湾大桥,穿过神湾坳隧道,来到茅房溪二号大桥
  ……
  周末培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叶虎林:长江源头的八零后守站人
  贴在叶虎林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例如80后、未婚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但最显眼的是长江源头第一水文站——沱沱河水文站站长。
  这个站长不好当,更不用说一当就是8年多。沱沱河水文站海拔4600余米,距叶虎林的家乡西宁1300多公里,水文站距离最近的城市格尔木43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昆仑山口、五道梁、风火山口等高海拔地区,横跨可可西里无人区,条件之艰苦可以想见。
  偏远的长江源头沱沱河令人望而却步,对叶虎林来说,这却是他人生必然的一步。大学时,叶虎林就选择了青海省水利学校的水文监测类专业,这意味着他毕业后将前往最苦的一线工作。
  2004年,叶虎林被分配到距家乡900公里的格尔木水文站,虽然格尔木水文站距市区不算太远,但一线单调枯燥的生活对刚大学毕业的叶虎林来说仍是一大考验。不过,这没有难倒性格略显内向、稳重的叶虎林,在格尔木水文站锻炼了仅一年,他便调任沱沱河水文站站长。
  沱沱河水文站是长江流域金沙江上段水系最大干流控制站之一,汛期水大、流急,测验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沱沱河断面封冻,冰层厚度1米多,每测一次流量,都要用钢钎在测验断面上打10多个冰窟窿,还要面临严重缺氧问题。
  2006年的6月,沱沱河上游连降暴雨,发生了3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为了在第一时间测得准确的数据,叶虎林带着同事在汹涌的洪水中观测水位、取沙、施测流量,经过2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不但抢测到了最大的洪峰流量,而且测得了完整的洪水过程。
  2010年7月,温泉水库发生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每秒高达550立方米,危难时刻,不会游泳的叶虎林主动请缨,乘坐冲锋舟穿梭在水深十几米的库区内,顶着风浪,克服断面宽阔、测点密集、时间紧迫的困难,连续奋战20多天,测得了准确的入库流量,为抗洪抢险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于叶虎林来说,30年不遇的危险时刻毕竟少见,他要克服的,更多的是工作的单调和生活的枯燥。
  叶虎林和同事工作生活的地方在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之间沱沱河边的一个小院落内,5个人在9间平房内居住、办公,最大的一间房里放置了4张硬板木床。已使用了10余年的集体宿舍有些陈旧,房间内有液晶电视和空调,也安装了电脑和无线网络。但是,这些设备只能带来暂时的娱乐,4个大男人在一个房间里,很多时候都是静默无语,房间里的暖炉掩盖不了隐隐透出的孤独感。年龄最大的同事在院子里养了3条藏獒,偶尔传进房间的叫声提醒他们,外面是不是来了客人。
  每天早上8点,叶虎林和同事带上测量工具,在离小院子几百米的沱沱河上的一座废桥上,按照标定的测量点投下测量工具,之后再记下数据,核算后上报省里的水文局,整个过程完成需要一个小时。晚上8点,他们再次重复早上的工作,做第二次测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12年,29岁的叶虎林在省城和一个女孩订了婚,面对记者“将来是否会想办法调回省城结束两地分居”的提问,叶虎林淡淡一笑:“有机会再说吧。”
  “这个站长不好当”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①地方偏僻,环境恶劣。沱沱河水文站所处位置海拔高,距离城市远。②工作任务关系重大。该水文站是长江流域金沙江上段水系最大干流控制站之一,汛期水大、流急,测验任务重。③工作单调,生活枯燥。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张国风
  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
  第一次去冯钟芸先生家,恰好任先生在家。面对一位大哲学家,我心中忐忑。渐渐地,见得多了,就放松了许多。再往后,比较熟悉了,就觉得非常亲切,聊起来,如沐春风。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