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11410字。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其序文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辨析名词
作动词
能力
目标 1.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
情感
目标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知作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玡(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主要作品: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知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东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致使士大夫人人自危,普遍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静无为,感叹人生无常,在文章中常流露出消极情绪,而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常识]
序
(1)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鲁迅的《〈呐喊〉自序》等。
(2)赠序。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3)诗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
一、了解行文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