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2(5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3/2 21:09: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学案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2.doc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1.doc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2.doc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3课《囚绿记》学案1.doc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3课《囚绿记》学案2.doc

  《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
  ……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重点难点】
  1、会分析本文情与景的关系。
  2.能个性化解读本文的内涵
  【知识链接】
  1、作家、写作背景知识;
  2、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学法指导】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1、适当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强化朗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鉴赏。
  3、有重点地分析一些段意。自由讨论,指导点拨。
  知识链接
  1.关于秋的描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
  ……
  《囚绿记》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 “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