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8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3/4 9:43:3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荷塘月色(第一课时)+.doc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doc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1+荷塘月色(第三课时)+.doc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第二课时)+.doc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第三课时)+.doc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doc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5离骚1+.doc
  河北省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综合学校高中分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5离骚2+.doc

  《荷塘月色》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 揣摩语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学会使用修辞给句子进行装饰。
  学习重难点 :
  1、品味语言。           2.运用修辞使句子生动形象。
  学习过程:
  一、研习第5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2.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3.这段文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研习第6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2.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
  三、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四、习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B.电视连续剧《芈月传》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C.祖母坐在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地坐着,闭着眼睛,嘴巴麻木地张开着。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甩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
  《荷塘月色》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主要作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2、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3、认识新的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你的歌声真甜啊!”中的“甜
  ……
  离骚
  屈原
  学习目标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习过程:
  一、诗文理解:
  1、《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2、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分别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二、问题探究: 
  1、节选的这部分里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明解: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明确:
  3、回答诗中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③“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明确: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