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4
- 资源简介:
约2770字。
《囚绿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2、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课前学习】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 “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两个字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合作探究】
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 [ 绿影 ] 喜悦、欢喜、快活
(囚绿) [ 绿色 ] 喜悦、可怜、不快
(释绿) [ 绿囚 ] 珍重、祝福
(念绿) [ 绿友 ] 怀念
2. 阅读13段,“囚绿”最终变成了“囚人”,“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蓬勃) —— ——( 希望、生命 )
绿 (向阳) —— ——( 自由、光明 )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