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学片段回顾
- 资源简介:
约3170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归园田居》教学片段回顾
海阳市第一中学 孙茂靖
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理解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而德育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解题,理清诗歌思路。
师:俗话说“眉目传情”,对一首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归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围绕诗人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三个问题来解读这首诗歌。
一、从何而归?
师: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考虑诗人是从何而归的?
生:尘网 樊笼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误”蕴含了诗人那些复杂的感情?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ppt白板)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这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啊?
生:主要是客观因素吧。
师:“误”蕴含了诗人那些复杂的感情?
生:体现了诗人悔恨交加的情绪。也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