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合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7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4/17 14:56: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5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9060字。

  新课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教案合集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地坛、母亲给我生命的启示
  【教学方法】:讨论、领悟、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感受作者的心,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课文研读
  (一).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一,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二,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二).研读第一部分
  1.提问: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2.文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不幸瘫痪,痛苦万分,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的理解,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我为什么喜欢并经常去地坛?
  明确:在人口密集的喧嚣的大城市,有这宁静的世外桃源般的地坛,正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提问: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明确:
  地坛             ------------------            我
  荒芜冷落         ------------------            失魂落魄
  并不衰败         ------------------            珍爱生命
  一座废弃的古园   ------------------            一个残废的青年
  肆意雕琢         ------------------            双腿残废
  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            精神不便
  地坛与我,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 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4.十五年来史铁生思考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明确: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我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作者思考的“心魂”。
  5.作者思考的结果如何?引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第一个问题,作者思考了,终于领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对于死,应该顺其自然。^
  第二个问题的感悟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我为什么出生”,这是一个无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
  对于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作者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答,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比如,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小生命活跃其间。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地坛是作者的人生上的导师。他用自己的历经沧桑,荒芜并不衰败来开导作者,提高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6.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三).集体研读第二部分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你们觉得母亲最能打动我们的是什么?
  明确:默默忍受,是一种深切的爱,一种充满担心又不愿使儿子失掉自尊的爱。母亲让儿子独自去地坛,“如果他在那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这是母亲的伟大之处,是母爱的无私博大。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但为了给儿子减轻痛苦她又去掩饰自己的痛苦。在母亲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中,有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
  3.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体现她那样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去地坛 ----------  母亲“准备”----------   母亲“目送”
  我在地坛-----------  母亲“心忧”----------   母亲来“找”
  回忆母亲-----------  感悟----------  苦难和伟大
  母亲早逝 ---------   悼念----------  痛苦和悔恨
  作者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忧虑之中,她的悲苦深沉不外露。母亲早逝,仅仅活了49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母亲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没有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是魂牵梦萦,痛切心肺。
  4.怎样理解在文中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了五个“她知道”,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充分说明了母亲善解人意,深深地理解儿子,懂得如何关心儿子。母亲知道儿子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发泄”的地方,于是,她把一切担心和痛苦全部埋进心底,默默担当母亲的责任。作者痴迷地坛,母亲从感情上来讲,是不放心的,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目不能接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个独处的地方,治愈自己的伤口,完成人生的认识。母亲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又深深理解,提心吊胆却又心甘情愿的看着儿子融入地坛。这种矛盾心理显示母亲的伟大。
  5.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这里的“车辙”和“脚印”的交织,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的心灵求索的轨迹。这轨迹密密麻麻,错杂纵横。“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每一次精神跋涉,都有母亲的伴行,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而且“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母亲和地坛的重合——地坛是我再生的母亲,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6.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写“我与母亲”呢?请认真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好能从不同的层面说出道理。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和“脚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他们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四、作业布置:
  1、投入地抄写第4页的写景内容(蜂儿……片刻不息)和第5页的六个“譬如”。
  2、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学习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学习史铁生的方法,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事,对自己说过的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深厚的爱。以“设想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地坛------精神家园
  第二部分:  母亲------生命航标
  【教学后记】: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艺术的再创造,《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关系”。第一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是课文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梳理相关线索:为什么去古园?古园中哪些景致引发了作者怎样的强烈的感受?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怎样?第二是感受亲情,他是什么时候体会到母亲的关爱的?母爱给他生活以怎样的启示?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
  在学法上,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分别研读两个部分的内容。力求准确把握每部分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真正读懂这篇课文,它的鉴赏价值以及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会产生。
  在教法上,采用恰当的点拨,典型示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到批文入情的点,结合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体会关键词句的色彩情味,把握情景交融、心物交契的结合点,参照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出综合,透视作者的心灵历程和人生感悟。
  这样的设计,对长篇散文作品的阅读鉴赏,还是容易操作的,课前充分预习,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②.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③.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
  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②.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复述故事情节。
  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蹑手蹑脚   纳闷    邪恶
  二、课堂教学
  (一)导语设计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