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6份)
- 资源简介: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09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0散文阅读——要点概括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1散文阅读——理解词句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2散文阅读——技巧语言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3散文阅读——鉴赏形象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4散文阅读——评价探究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5新闻阅读——综合选择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6新闻阅读——筛选信息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7新闻阅读——访谈阅读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8传记阅读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9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0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1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2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3文言文阅读——翻译句子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4古代诗歌鉴赏——选择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5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6古代诗歌鉴赏——语言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7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8古代诗歌鉴赏——情感态度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9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证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0正确使用词语——成语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1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2辨析病句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3语言表达连贯——句子补写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4语言表达得体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5逻辑推断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6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图文、表文转换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扩展语句压缩语段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态度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4小说阅读——情节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5小说阅读——环境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6小说阅读——形象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7小说阅读——语言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8小说阅读——探究专项练Word版含解析.doc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专项练
一、(2018•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解析:选A B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于文无据。C项,“进士一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隋代无介绍,唐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才“最为社会所重”,宋至王安石才独留进士科。D项,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有论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解析:选B B项,《送孟秀才序》中所称进士,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而非及第的“前进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解析:选C C项,“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但考试科目、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明清科举文中未论及,但作为文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解。
二、(2018•江淮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
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观点态度专项练
一、(2018•烟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罗海东
中国式文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系统的技术技巧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主体的集体人格化、书写工具的强大表现力、书写技法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客体的形音义自足与千变万化,使得中国书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门艺术。在中国艺术内部,书法也颇有代表性。文字是文明最基本的要素,而汉字的实用与书法的审美一体两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书法地位特殊。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自然依随汉族的文脉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创造。早在东周时期,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所出“中山三器”与“守丘刻石”,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资源南北分流,由此逐渐形成1 700年来中国书法碑、帖两大体系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许多皇帝偏爱书法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崇尚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两位继承型的帖学大家,令清代前期书坛延续了书法正脉。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因此,中国书法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中华文化整合中的标志作用。中华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混融,其关键点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为秦(代表黄河文化)灭楚(代表长江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则以汉字(书法)之“书同文”为标志;其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文献功能。书法遗迹即文字遗存,不仅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甚至在相关文献损毁阙如时成为研究某段历史某些问题仅有的线索,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例如被誉为“篆中之草”的《散氏盘》铭文,本为一篇地契,却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国纠纷与土地流转制度的珍贵文献;再次是对中国社会的维系调和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和简静、含蓄深沉为主要审美取向,具有人文化育功能,关乎科举应试需要并与儒、释、道兼通的中国书法,为统治者治人尤其是治士贡献独特。不仅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书法、用书法,受到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入世不利的文化精英如苏轼、徐渭等,往往也以书法释怀寄情、寻求精神的超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B.“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朝中后期,人们追捧“北碑”,进而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C.中国早期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都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D.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頫开一代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不属于中国艺术观;B项,因果颠倒,原文是后者促进了前者;C项,扩大范畴,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是先秦楚系书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国文人与中国艺术两个角度切入,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显著特点,点明本文的核心议题: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
B.文章以大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包括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领导阶层——对中国书法的重要影响。
C.文章以《散氏盘》铭文为例,论证了中国书法遗迹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文献功能,尤其是在相关的文献缺损难寻或遭到毁坏的时候。
D.文章一方面写中国书法对于多民族中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写中国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书法,突出了“民族学视野”论题。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不是本文的核心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书法始终是以作为通用文字的汉字为载体,所以其民族跨度极大,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
B.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书法不仅在文化整合中具有标志性作用,而且维系调和着中国社会,具有人文化育功能。
C.如果董其昌和赵孟頫,不临摹古法,不注重传承,他们就不会成为声名显赫的帖学名家,也不会得到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
D.中国书法不仅追求中和简静、含蓄深沉的审美境界,而且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为统治者招贤纳士做出贡献。
解析:选D 本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将各个选项带入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进行辨析。D项,“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与文意不符。
二、(2018•菏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
三十六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图文、表文转换 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专项练
题组一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你对所报道的事件有什么看法?请拟写一段评论。要求:语言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80字。
今年,南京某所学校尝试对该校169名新生采取“量身定制”的分配宿舍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综合测评,让学习发展规划一致、生活作息习惯相近的学生同住一间宿舍。这一举措让95后的新生们觉得挺新鲜,同时也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新闻评论的能力。首先应审读材料,明确事件,这段材料是讲南京某校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分配宿舍;然后考生应对这种做法做出评判,好还是不好,观点一定要明确;结合观点,考生应给出相应的理由,学校的用心,此举的目的,可能会出现的状况,这些都可以是考生陈述的理由。
答案:示例一:这种“量身定制”的分配宿舍方法好,非常科学。①让志同道合的学生住在一起,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为共同的目标奋斗。②让性格习惯相近的同学住在一起,可以减少生活中的矛盾,更为和谐地相处,更有利于学习。
示例二:这种“量身定制”的分配宿舍方法对学生是有害的。①现实社会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应该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追求的人和谐融洽地相处,才更有利于学习、成长。②群体生活,也可以让我们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节日期间利用微信或qq“抢红包”成为热门的游戏,亲人间、同事间、同学间相互派发,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手气最佳或最差的接着派发。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你如何看待节日期间火爆的“抢红包”游戏?请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明确表态并谈谈你的理由(至少两个)。
答案:示例一:我觉得很好。①无论是发红包,还是“抢红包”,都让参与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②网络抢红包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加强了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