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8份)
- 资源简介: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1+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2+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3+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4+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5+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6+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7+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高三中秋专题古诗词赏析训练08+Word版含解析.doc
【原文】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因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写的。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首联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诗人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一个“生”字,极为生动,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
颔联由想象而返回现实,写多情人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了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本来,律诗的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颈联写诗中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这联对仗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尾联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不堪盈手赠”,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总之,这首诗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
【练习】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答案】
诗中,作者借助月亮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常言道:“题目是诗文的窗口。”解答此题,便可首先根据诗题分析。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月”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形,请举出两首这样的诗,并写出其中一个写月的句子。
【答案】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
……
【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意境悠远,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前两句写景
……
【原文】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被流放为江州司马时写的。诗歌题目的中心词应当是“望月”二字,此二字写的既是叙述事件,也是行为动作。题中的修饰语有时间名词“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名词“湓亭”,这两个词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暗示读者:就是因为“望月”,才引发了诗人的情怀,创作了这首诗。
是的,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除了人生的感慨,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正是诗人在关照月亮时进行的思考。诗歌起笔不同凡响:昔日的“曲江池畔杏园边”和今年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心中重重的失落感。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在这短短的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其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一语,显然,这个日子带给诗人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也是惨痛的,它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这两联,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诗歌的首联和颔颔联多层面的表现了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内容上,颈联涉及到望乡和圆月,这表面上像是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作者“西北望乡”,“东南见月”,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谁知却望不到乡,难见月圆,此时,我们不难想象出诗人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作者这样写,增添了心中不尽的凄苦。
到了尾联,诗人细节化地再现秋风和月光。昨风吹来的秋风,竟然没有人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