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10字,后附案例分析。
★ 体验的和生成的
――――《故乡的榕树》教学案例
作者:萧山第十一高级中学 童桂香 陆明丽
金秋十月,萧山区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会议在我校举行,区教研室要求我们开设两堂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观摩课,本案例的教学组织者是陆明丽老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鉴赏提出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陆明丽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注重了知能人文并重,希望通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案例陈述
课前利用多媒体投影榕树的图片、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一、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在早自修进行了预习,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文章的语言很美,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充满了灵气。
生2:题目是《故乡的榕树》,但我感觉到了其中蕴涵着很深的思乡之情。
生3:榕树是作者的故乡的一个典型的物,写榕树就是写家乡。
师: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阅读之后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故乡的榕树。
二、那山那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朗读品味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2、进行评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评价,再陈述具体理由)
生: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语段,并写下评价的提纲。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说说你喜欢的语段。
生4:我最喜欢第3段,我认为这一段文字优美,比如“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绘形绘色,从这样精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缕阳光都怀着深深的情感。
师:评得很好,你读的一定也不错。
生4:朗读(感情投入较充分)。
生5:我也喜欢第3段,因为这段文字感情细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榕树“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正是作者浓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生6:我最欣赏第10段,故乡的夏夜“似梦境,似仙境”,抚摸着我“慢慢沉入梦乡”。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美的意境,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已经没有机会再享受这一切了,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梦,一种怀念,一个理想。
生7:(深情地朗读第11段)老师,我读得怎么样?
(笑,鼓掌)
生7:作者的感情很细腻,“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故乡的一切已经改变,而“我”仍怀念着故乡的榕树、小桥、流水。在物改人非的淡淡的悲哀中,是一杯浓浓的思乡的酒。
(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淡淡的悲哀,浓浓的乡情。
生8:第4段写得很朴实,用“我怀念”领起自己对老榕树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且这种怀念是诉诸于视觉的、听觉的,最主要的是引出了全文“爱家乡,怀念家乡”的主题。
师:是啊,故乡之于我们是什么呢?是那榕树、小桥、流水,是那夏夜,是那嬉水的鸭子……
三、故乡的榕树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师:请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并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生(全体):阅读圈画。
师:说说你找的。
生9:青翠、树叶茂盛、顽强、苍老、依然顽强的活着。
生10:苍老、蓊郁、清凉、青翠、遮风当雨、亲切、默默的、有无限爱心、温柔、高大、魁梧、卷曲。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这两位同学找出来的“榕树”的特点分成了两类。哪两类啊?
生(全体):外在的形状和内在的精神。
师:对了,作者笔下的榕树形神兼备。请看屏幕(屏幕投影写榕树特点的词语)。为什么由榕树会想到故乡呢?
生11:榕树是那样的温柔,富有爱心,庇护着小村庄里的人们,榕树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是故乡的象征。
生12:榕树顽强、默默地精神正是故乡人的品质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树,就会想起故乡。
师:是啊,故乡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会引发我们无限的乡愁,你体会到的作者的“乡愁”有什么特点呢?
生13:乡愁是一种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14:乡愁是一种自豪感,为家乡的精神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