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19
- 资源简介:
约9690字。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开卷有益
文如其人
游洞半途而废,他从探察奇绝胜景的角度议论,指出志、力、物齐备才可能成功,而其中志最为重要。对于探察者,要做的就是尽志不悔,这一精神实质与他后来百折不挠推行新法的实践是一致的。另一件事,就是对人们在“华山”这个名称的读法上以讹传讹的感慨,并进而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观点。善于从小事中看出问题反映了这位伟大改革家的缜密细致的思维,那探究不息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在求知中踏下坚实的每一步!
山水可以怡情也!王安石,在游览失败之后以洞察入微的目光在两件小事之上发现了人生的大道理,引申发展,演变为抒发志向,感慨人生的含意深沉作品。笔法高明,可以借鉴!
基 础 导 学
1.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也称“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诗文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对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反对西昆派对声律对偶的片面追求,主张“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提出“以适用为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点。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他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进化论的观点,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提倡不断革新的精神。他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推行变法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兼并,抵抗外侮,富国强兵,使当时的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尽管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在取得一些效果后被守旧派罢去,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写作背景
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他和几位同伴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人如其名。“安石”,安然挺立一巨石,是坚硬如磐石般不肯改变的巨石。
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
他一生刚强自信,知识渊博,口才极佳,为了变法革新,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引经据典,辩驳得满朝文武无话可说;对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