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学案6
- 资源简介:
约11850字。
第11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开卷有益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
他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兼容并包,以广博的学识折服学子,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认可和普赞。他始终追求真理,憎恶暴虐,为民族的解放和进步呕心沥血;他虽身居要职,却自始至终两袖清风;他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垂范人间。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正气凛然,他是学界泰斗,他是人世楷模,他是堂堂大丈夫!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蔡元培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历史这盏瓦数有限的灯只照亮少数人,蔡元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基 础 导 学
1.文学常识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1912年1月5日,在孙中山先生的再三邀请之下,蔡元培担任首任民国教育总长。
1917年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主张:“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西方化的新学制,提倡“人格教育”和“用美育代替宗教”的新观念,使中国的教育开始迈入近现代化。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