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7(2份)
- 资源简介:
约7240+7280字。
课时优案3
对应学生用书P5
[素材思悟]
心灵的荷塘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着,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自是超然的。他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个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朱自清的骨气
凡是念过中学的都读过《荷塘月色》,而凡是读过《荷塘月色》的都知道朱自清其人。
朱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生于江苏。是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1931年留学英国,翌年学成归来,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后到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由于不满于国民党的统治和镇压民主,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运动。1946年10月,拒领美国援助的面粉。1948年因胃病严重而不幸去世。
为此,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一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要肚子痛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该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泰斗
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您用至真至情之作
……
课时优案3
对应学生用书P12
[素材思悟]
温暖的朋友
1923年的冬天,穷困潦倒的沈从文,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尝试着给同样抑郁潦倒的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
那一天,下着大雪,正当沈从文坐在桌旁冷得发抖的时候,推门进来一个人,那人自己报名,啊,竟是郁达夫!是接到了他这个不相识的文学青年的信,就亲自跑来看他了。看到沈从文在冰冷的屋子里发抖,郁达夫一时说不出话来,就把身上的毛围巾摘下,拍掉雪花披在沈从文身上。
沈从文说起这事时已是70多岁的人了,但他的眼睛湿润了,又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他说,那时教育部欠薪,郁达夫每月只拿一成薪水。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趴在桌上哭了起来。这件事,沈从文记了一辈子。
1924年初,郁达夫写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说的沈从文。对于为何要帮助像沈从文这样的文学青年,郁达夫说:“平素不认识的可怜的朋友,或是写信来,或是亲自上我这里来的,很多很多。我因为想报答两位也是我素不认识而对于我却有十二分的同情过的朋友的厚恩起见,总尽我的力量帮助他们。”
一餐饭、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一句“好好写下去”,还有一篇当头棒喝的文章,给了一个在寒冬弥留的游魂一把烧得正旺的柴火,沈从文的命运从此改变了。这一年的12月,在郁达夫的介绍下,沈从文终于在《晨报副刊》登出了他的第一篇文章。
爱国战士郁达夫
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有着铮铮的铁骨;他将他的如椽之笔,化作横扫倭寇的利器:他用他柔弱的肩膀,将兴复民族的重任扛起,战士自有战士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