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学案3(2份)
- 资源简介: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课时优案3(2份)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8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3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优案3
对应学生用书P49
[素材思悟]
推敲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也一样,要写出绝妙的佳作,就得全力以赴,用心为之。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强调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情感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严谨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锤炼来。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的“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的“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无不诠释着美言妙句背后诗人锤炼语言的艰辛,也许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看来,要创作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还真得进行一番“咬文嚼字”。
遨游美学海洋的朱光潜
朱光潜在美学领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辛勤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几乎涉猎了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和审美哲学等各个领域。在每个领域都有许多独到深刻和发人深省的见解。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学术道路本身就是一笔精神财富。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译著这方面,他以一种沧桑、一种智慧、一种提升、一种解脱的文笔去翻译,因为是翻译,有了可以掩饰得很好的自傲,以及这一切背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寂寞,加以黑格尔氏特有的综括群言、吞吐八荒的气势,遂造成了他别致的译笔。正是由于他的辛勤努力和精湛研究,才使得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小试身手]
“推敲”乃是千古美谈,朱光潜却勇于质疑,认为“推比敲”好,请以“质疑”为话题,写一段有深度的议论片断,2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人只有在不断质疑中才能有所建树,质疑精神乃是照亮人类文明的自由之光。袁隆平质疑“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一个世界性“金科玉律”,进而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也成就了他“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朱光潜质疑韩愈几成定论的“推敲”意见,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他最终也凭借渊博的知识和谨严的治学态度,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探疑。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质疑这把钥匙,去开启五彩缤纷的未来之门吧!
1.[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课文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水平极高,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答:
……
课时优案3
对应学生用书P56
[素材思悟]
处处留心皆学问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妙处难与人说。本文作者林庚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坚守心灵的选择
在原则问题上,我们要做到“坚守规则,矢志不渝”。即便是大多数人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我们也要独自看守心灵的月亮,像屈原那样,“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坚守心灵的高洁,“虽九死其犹未悔”。著名学者林庚,一生恪守诗的尊严,在文学研究上,他把满腔热忱都投入诗的国度,痴心不改,即便是对待退休之前的“告别课”,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传达出诗的“美丽”;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款款讲来,滔滔不绝,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是什么让他有如此魅力?是坚守心灵的选择,是“看守”心灵的月亮。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对比下来,岂不羞赧?
盛唐少年精神的林庚
他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学者,留给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日子。
他为人治学都是那样率真洒脱。他爱生活,爱家人,爱学生,爱诗歌,爱音乐,爱运动……他当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直到他九十高龄时,还常在院子里引吭高歌威尔第和莫扎特的歌剧……在林先生身上,始终闪耀着盛唐的少年精神。
[小试身手]
从课文中寻找素材,以“深层阅读”为话题,写一段有深度的议论片断,2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学会深层阅读。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仅靠三十六集的电视剧就能了然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福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从人们最熟悉、习以为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