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5
- 资源简介:
约2850字,第三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高一10班
授课时间: 2019.11.8
授课地点:1号楼一楼录播室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与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与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的能力,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尽量让学生理解王羲之在文中的对宇宙与人生认识和看法,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期于尽的深沉感慨。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文本研习、因声求韵
【教学课时】共3课时,本课为第3课时,前两课时侧重于课文文本中文言知识的理解,本课则侧重于学生的情感领悟,一课一得。
一、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学习有不少大师莅临指导,又是下午,大家难免都有些紧张和疲惫,现在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提问: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天花板,地板)
点评: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请大家听诵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引导学生回答:乐 痛 悲
三、情感探究
(一)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
1、作者“乐”“痛”“悲”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2、找出体现作者生死观的句子并联系作者生平背景加以分析。
任务分配:一组探究“乐”的原因;二组探究“痛”的原因;三组探究“悲”的原因;四、五、六组探究作者的生死观。
(小组全员参与并组内分工确定组员的任务;讨论本组的问题;将讨论结果汇总并记录。品读文本中相关的内容。)
(二)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1、请第一组成员展示讨论成果:王羲之第一次俯仰之间看到了什么?乐在何处?
明确:贤友 良辰 美景 乐事 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快乐,乐的是拥有。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齐读前两段。
3、第二次俯仰 ---痛
现在我们来看看王羲之第二次俯仰还是开心的吗?不是,是什么感受?痛。 过渡一下:王羲之的情绪有何变化?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不能不以之兴怀 岂不痛哉! 为什么痛?(请第二组成员展示讨论成果)
年老无觉 情趣无定 事物无常 生死无避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