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写作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学案(10份)
-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10份)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一:孤独的朝圣者——史铁生.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八:做学问之三大境界——王国维.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二:成为你自己——卢梭.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九: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六:铁屋子里的呐喊——鲁迅.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七:像皇帝一样勘察着一切——梭罗.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三:玻璃罩外的世界——张爱玲.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十:麦田里的守望者——梵高.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四:凡心所向,素履以往——木心.docx
高中语文写作之素材积累及范文点评专题五:创造一轮自己的太阳——尼采.docx
孤独的朝圣者——史铁生
学习目标:
1.诵读《我与地坛》的精彩语句,揣摩并积累语言;
2.从课内走到课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丰富其情感底蕴;
3.掌握并运用素材积累法,使写作不仅新颖而且有深度厚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素材积累法,使写作不仅新颖而且有深度厚度。
教学课时: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个人正是靠着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
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
史铁生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他不单单只是你们笔下素材“坚强”的代名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 走进史铁生
1.生平简介: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人;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
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2.名字涵义:“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
3.生活状态: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当生病越来越成专业时,透析开始占去一星期中的3天时间和越来越多的力气。剩下的4天,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还是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
三、 走进《我与地坛》,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他对痛苦的体验
明确:(“痛苦”分两个层面,一层面是自身的痛苦:“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另一层面是来自于亲人的痛苦:“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
……
做学问之三大境界——王国维
教学目标:
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
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王国维做学问之三大境界。这三大境界,离我们很远又似乎很近。很多同学,可能就是处于第一个境界而出不来。
而王国维应该是处于哪一层境界呢?正如他说的:“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所以,希望上完这节课,大家都可以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二、走进王国维
1.简介: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曾出任南书房行走,成为废帝溥仪的先生。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
2.生平
【少年失意】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结识罗振玉】
1898年,二十二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
……
麦田里的守望者——梵高
教学目标:
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
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得懂画背后的涵义。但是每次我们站在梵高的画作面前,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被吸引,并为之而震撼,或许那就是名画的魅力。他们看到的,是我们所看不见的世界,或许那就是生活中未知角落里的美好,那就是来自心灵深处最原始的感动。
二、走进梵高
1.其人其画
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徒之家。少年时,他在伦敦、巴黎和海牙为画商工作,后来还在比利时的矿工中当过传教士。1881年左右,他开始绘画。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1888年,梵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曾短暂与高更交往,后来神经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经历多次感情上的崩溃之后,梵高于1890年在奥维尔自杀。他对野兽派及德国的表现主义有巨大影响。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在比利时作传教士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决定以最大的热情帮助那些煤矿工人,他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而垂死的矿工,希望以抚慰之词和自我牺牲精神帮助弱者博斗,不过,他只干了6个月就被解雇,原因是他对工作过分热情。
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