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5
- 资源简介:
约2290字。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研读文本,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力目标:合作探究,涵泳体味,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
3.德育目标: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孟子对治国得失的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2.感知文本语言魅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
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中,《寡人之于国也》可谓孤篇——唯一的一篇儒学著作,遍观五册书,诸子作品也仅仅收录了该篇与庄子的《逍遥游》,可见其思想的代表性、作品的文学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性都是极强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解析《寡人之于国也》,领会孟子的政治思想,反思儒学的意义和影响,学习孟子的雄辩艺术。
二、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及思考题
(1)梁惠王眼中的自己与孟子眼中的梁惠王有何不同?
(2)孟子为他提出什么建议?其核心是什么?
明确:
(1)梁惠王眼中的自己——尽心爱民
孟子眼中的梁惠王——好战、治国无道、不爱惜百姓、不负责任
由此可见,梁惠王缺乏自知之明,有野心,却无治国之能。
(2)孟子建议:
王道之始——民之资不胜食用,能养生丧死
称王——民不饥不寒、知孝悌
养民、教民,此为礼之核心,仁政之核心,所谓“仁者无敌”。
孟子的思想——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课件显示孟子与战国的局势,思考孟子思想在当时的作用与局限。
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机追问,进行纵深拓展,并予以总结、评价。
明确:孟子与战国时代,诸侯与诸子(儒、法、兵、墨)思想传播利用。
礼崩乐坏、诸侯互相争斗的时代,以“孝悌”为根本‘以“礼乐”为手段,以“仁”为核心的孔孟之道,显得不合时宜。反观主张以法治国、强化中央集权、反礼制的法家、讲权术、捭阖的纵横家、讲兵伐、谋略的兵家等大行其道。
四、纵深探究,儒学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明确:回顾中国古代史,儒学地位起起跌跌,却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起到巨大的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到汉字文化圈内各国的文化形成。
那么“五四”运动时期为什么反儒,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