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21
- 资源简介:
约10170字。
第9课 劝学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就是说“学”是实现大志、成就大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古往今来,劝勉人们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中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主要
作品 他“序列著数万言”,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2.背景解读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种思想,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教育作用。
3.相关知识
《劝学》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本文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节选部分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
4.文化常识
【君子】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也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例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金】 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识字注音
木直中绳(zhòng) 以为轮(róu) 槁暴(gǎo)(pù)
砺(lì) 参省(cān)(xǐng) 须臾(yú)
跂(qǐ) 生非异(xìng) 跬步(kuǐ)
骐骥(qí)(jì) 驽马(nú) 锲(qiè)
镂(lòu) 螯(áo) 靛青(diàn)
2.通假字
(1)木直中绳, 以为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