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4530字。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学习目标】
①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②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感受袁隆平的人格魅力。
③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④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二、出示学习目标
①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②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感受袁隆平的人格魅力。
③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④拓展阅读。
三、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沈英甲,吉林辉南人。《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译著《荒海之鹫》([日本]阿川弘之著)、《巴黎断头台》([法]巴巴拉·莱维著),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作品20余部。
2.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