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课时,约11000字。
雷雨
教学目的:
1 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 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 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 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
1、 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 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布置预习:
1、 结合注释(1)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请将这一幕话剧分成两“场”,并概括其内容。如有课文剧,可让学生观看。
2、 了解戏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试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戏剧的语言的个性
4、 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词语补释:
拜望: 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 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谛听: 仔细地听。谛: 仔细。
恩怨: 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 见解。
交涉: 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 违背良心。昧: m èi 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 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 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郁热: 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 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