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时,约5530字。
蜀 道 难
济宁一中 王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白的个性及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熟读成诵,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2.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对作品学习,体会美好的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诗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诗歌
二、解决办法
1.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的分析及“有关资料”部分的鉴赏文章,结合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交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这样才会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2.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诗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朽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2.关于乐府《蜀道难》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因为加人了新的创造,也还可以驰骋才华,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
3.关于《蜀道难》的写作目的
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主旨,前人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有无寓意。唐代孟柒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人蜀的诗歌,写于长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人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