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课时,约1890个字。
七年级上学期学讲练一体化教学设计
第13课
备课:赵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任务分析
学习这三首中秋吟月诗,最终应达到熟练背诵,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借月所寄托的各种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因此,教学的起点,要从了解诗人和吟诗做画开始。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三首诗的意境吟诗、作画、改编诗词。
2能结合自身经历,说出对诗词的独特感受。
3能以“月亮文化”为主题,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自由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前学习
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协作小组,每组5人,设组长、联络员、记录员。各协作组选择本组同学最喜欢的一首吟月诗朗读、分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三首吟月诗词,理解诗词内容并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探究“月亮文化”。
(出示课题。)
吟诗作画,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这三首吟月诗词各有它独特的魅力,相信大家在预习后,也有着自己不同的喜好。课前已经请同学以协作组为单位,选出本组中最喜欢的诗或词进行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请大家针对它根据投影片上的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①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形式可多样,有条件的可以配乐。
②展示事先为诗词设计的图画,用散文的形式描绘,体现诗歌意境;可加进丰富的想像力,融进诗人的生活经历。
③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中最打动你的一句,可结合你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