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
- 资源简介:
约4770字。
识记四 18个文言虚词
(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一)以
(1)介词
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
a.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魏公子列传》)
(2)连词
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
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3)助词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4)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5)通“已”,已经
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
(二)之
(1)代词
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
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译为: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⑤音节助词,可不译
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
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可译为:往,去,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三)而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