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备课资料1
- 资源简介:
约7230字。
高中语文选必中《包身工》备课资料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能准确梳理出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2.新闻性
2.通过分析多种手法的运用,把握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3.现实意义,品味本文的新闻价值,感受作品的人文内涵,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前预习:
1.写作背景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作者为了写《包身工》,选择了一家日本工厂“三井系”,当时作者通过厂里的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是早工房周转来周转去,引起了带头工人的注意,认为他是来挑乱的,戒备森严,夏衍只好终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2.作者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浙江杭州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从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留学期间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等。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祝福》。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有时往往还要对这样的真人真事插入作者的或褒扬或抨击的评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新闻性:“报告”意味着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并且要具有一定时效性。
文学性:“文学”意味着报告文学在忠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