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6394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祖先们躬耕的样子
半文
铁耙是要高高举起,举至最高处,再轻轻放下。铁耙自半空落下,加速,再加速。父亲告诉我,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
是的,铁耙会自己锲入沙地。沙地与别处不同,是很多粒沙聚在一起,成就了一整块厚实的沙地。散开之后,每一粒都仍是沙子,在天空飘浮在风中飞扬的沙子。我多少次捏紧又放下,是这些松软的沙子,滋养了我又放弃了我。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身在都市的人们,多少会从这样的气息里回想起飘浮在大地之上的那些麦子谷子和油菜花们的气息。不少城里人的内心,都还留着一条乡下的根。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歪眉,到巢,沿鼻尖,绕行至下巴,如毛毛虫,一步一步往下爬。
对我来说,汗水是埋进肉体的火,汗一出,滚烫的肉体瞬间清凉。如患头痛发热,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若干,熬成汤剂,一碗下去,便如汤沃雪,清热去烦。久坐办公室,体内虚火堆积,坐卧不安,此亦是病。下田,握耙,深翻一块地,浑身挂汗,两袖溽湿,则火灭神宁,病去身轻。
可惜,大多时候,我只是在电脑屏前,遥想自己躬耕在一块田地上的模样,亦自然地想起父亲,想起他的耕地、播种、耘田、除草、收割。我躬耕在沙地上的模样,和父亲重叠。我在沙地上劳作的每一个侧影,都与父亲重合。而父亲与他的父亲重合。往前,与父亲的父亲的父亲重合。再往前,若以二十年为一代计,向前一百代,父亲的侧影,便与汉砖上的祖先重合。我翻看汉砖画册,两千年前那些耕作在汉代画像石上的先人,以来、以耜、以犁,以与父亲相同的一个侧影,翻开新鲜而古老的大地。
我握紧耙柄,挥动铁耙的时候,便感觉自己和父亲、和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載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三千年前,在《诗经》中,上千对农人亦以一个同样的侧影,耕作在商周的大地之上。想象那一个硕大的劳作的场景,黄河奔流,“千耦其耘”,大地在大河两岸不断地向上生长,生动的场面令人神往。可惜,时间禁不起花费,数千年转瞬即逝。时至今日,高楼、马路、飞机、高铁,大地已改变了模样,再看不到如此盛大的劳作画面,这一刻,被藏进一首诗,被定格在秦砖汉瓦之上。一块石头穿越千年,那些躬耕劳作的侧影,到今天仍与其如此相似。今日,我翻开大地的侧影,就是祖先们在大地上躬耕的侧影——黑白,如弓。一滴汗水,自千年之前落下,在今日发出回响。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与秦人,与周人,也是一个模样。
此刻,正是沙地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芦芽胃尖,油菜起蔓,沙地苏醒。这一日,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在一块地上挥汗如雨。翻土,犁地,播种,然后插秧,割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自高处落下的铁耙,齿尖会自动锲入沙地,这是父亲基于劳动经验所得的结论。
B.三千年前农人硕大的劳动场景令人神往,如今的大地却改变了模样,两相对比引人思考。
C.文章善用比喻、引用、细节描写等手法,语言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充满诗意的美感。
D.文章末尾处写到许多人和我一样回味劳动,表明劳动对历史、文化、政治有重要作用。
8.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举起耙,紧握耙柄,翻地,撒种”,但二者语义和作用都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标题为“祖先们躬耕的样子”,末尾为何写到城市?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6分)
四川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城[注](节选)余华
黄昏的水面上,林祥福怀抱女儿坐在船里,他本想取下身后的包袱,可是身体往后一靠,包袱像靠垫一样让他感到舒适,他就没有取下包袱,取下了胸前的布兜,让布兜里的女儿躺在他腿上,他伸手拉开上面的竹篷,夏日的晚风吹在了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