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6534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
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
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
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
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
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
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
“是伯伯!”阿舒眼睛尖。
“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
“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
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
“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
“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
“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
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
“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
B.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
C.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到“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长。
D.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扬的精神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B.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
C.句子③通过一连串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
D.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4分)
9.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6分)
江苏省百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①
老舍
祁瑞宣听到了戏园中的“暴动”和小文夫妇与桐芳的死亡。他觉得对不起桐芳。钱先生曾经嘱咐过他,照应着她。可是他丝毫没有尽力。除了这点惭愧,他对这件事并没感到什么兴奋。不错,他知道小文夫妇死得冤枉;但是,他自己的父亲难道死得不冤枉么?假若他不能去为父报仇,他就用不着再替别人的冤枉表示愤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以为小文夫妇都可以算作艺术家,都死得可惜。但是,假若艺术家只是听天由命地苟安于乱世,不会反抗,不会自卫,那么惨死便是他们必然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