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 资源简介:
约15430字。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
一、选择类
1.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的总称。文房即书房。
B.牺牲:古代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社稷:对土神和谷神的总称,旧时也代指国家。
D.禊:古代春季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参乘”又叫“车右”,指陪乘并护主的人,樊哙作为一名武士,当时身份为沛公的保镖。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指不到20岁的男子。
D.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斋戒”,古代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进谏”,是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古时一车四马是一乘,同时配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古人的名字,幼年时取名,成人时(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平辈之间互称字,上对下、长对少称名,自称称名表示谦卑。
C.《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衅钟”,是一种祭祀仪式。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代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顿首即叩头,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空首即以头至手而不触地,是尊长对对方的答礼或古人在书信末表致敬。